“老人”+新人的“乌镇故事”
时间:2019-11-01 09:2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传统的乌镇,充满年轻的活力。“老人”黄磊希望在这里为年轻人搭平台,大家能在剧场内心无旁骛地享受戏剧节;“新人”倪妮,跟随《幺幺洞捌》剧组第一次来到乌镇戏剧节,紧张而又兴奋。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他们讲述的“乌镇故事”。 乌镇“老人”黄磊戏剧节追求的是纯粹 清晨的乌镇,常有人邂逅正在晨跑的黄磊。今年,他以更饱满的状态应对乌镇戏剧节10天的满负荷。因为与“北青”每年都有这样一场对话,身为发起人、总监制的黄磊会重复一些阐述,也会更新一些话题:先有青赛动议后有戏剧节,星光熠熠的艺委会不是增加点击的砝码,百老汇的样子和戏剧节不像……10月31日午后的暖阳中,黄磊如约做客北京青年报文化视频直播栏目《后台》。 没邀请百老汇是因更倾向非商业 百老汇音乐剧、伦敦西区商业剧,这些看似最有票房最具人气的作品,7年来从未与乌镇戏剧节正面交锋。黄磊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戏剧节从创立之初就不是关注流行和商业的。常有人问为什么不请百老汇大戏,那是因为戏剧节更倾向的是非商业和非过度娱乐性。而且,太商业不代表乌镇戏剧节的形象,百老汇的样子和戏剧节也不是很吻合。 “其实不光我们,阿维尼翁戏剧节和爱丁堡艺术节也不会邀请百老汇的剧目。每年戏剧节的剧目邀约看似随机,但其实我们是希望能够有一定的聚焦方向。本来今年有三台戏是想做成‘俄罗斯三杰’的作品集合,但后来一部戏没能来成,有点遗憾。”黄磊说。 戏剧表达含蓄能重建审美和观念 今年的开幕大戏《三姊妹》因其“不平凡”的解读方式,被归入“看不懂”范畴。七年来,黄磊印象最深的恰恰是自己第一次的看不懂。“那出戏是巴尔巴导演的《鲸鱼骨骸》,那一次我是看不懂又看呆了,但还是被它的形式所吸引、被震撼。我记得演出是没有谢幕的,观众等了15分钟才明白似乎结束了。后来我曾经写了这样一番话记录这出戏,“巴尔巴是格洛托夫斯基的嫡传大弟子,精神上的弟弟,他为我点燃了一支蜡烛,从此再没熄灭过。” 关于通俗与表达,黄磊并不避讳用自己的电视剧举例,“有人说就喜欢我演《小欢喜》,我们可以做这样通俗和日常的作品,但戏剧就包含隐晦和含蓄的表达,它可以去重建你的审美和观念。不懂不是门槛,不懂的对面就是进步,就是因为好多次的不懂,鉴赏力和认知才会改变。还有就是为什么一定要懂?不懂也很美,哪怕我只被它某一段落挑动,能感知一部分,足已。比如今年的《三姊妹》,其实当年契诃夫借此打破了原来固有的三幕格局,审美和文化的进步也是人类的进步。” 容易偶遇明星和素人一起沐浴着戏剧 在乌镇,偶遇明星是再司空见惯的事:在采访开始前,孙红雷就曾透过篮球场隔网打招呼;周迅带着家人去看孟京辉的戏,因没有提前通知剧场,还曾被告知不能坐保留席。这就是乌镇,明星和素人在这里以相同的方式沐浴着戏剧。 乌镇戏剧节艺委会名单上,闪耀的是跨界星光。黄磊说,“李安、林青霞等人都曾是艺委会成员,而胡歌、周迅不仅是我的朋友,更是各自领域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有个共性,都不是纯粹的偶像和流量明星,我们也没把他们当流量明星对待。在乌镇,哪怕是女明星,都是淡妆、随便穿件衣服就出现在各种场合。” 的确,即便是登台面对公众,倪妮也是素颜,一身轻装。在这里,浓妆艳抹、华服上身反而显得格格不入。黄磊说,“戏剧节不是为戏剧界办的,做戏的不一定要是学戏剧的。马未都老师的通透,周迅的灵气,他们都为戏剧节带来了星光和荣耀。 为年轻人搭平台教育是善意的循环 虽然已经正式离开了北京电影学院,但黄磊的育人思维一直都在,“我一直从事艺术教育,总是希望为年轻人搭平台。戏剧节有一个使命是美育功能,做什么不能总想做成所谓的产业链,这不是教育的角度。就如同戏剧必须到场,不是什么东西都能换成点击率。教育应该是一个善意的循环,我不关心产业链,只关心是否有创造性。哪怕已经是小有成就的戏剧人,也仍旧靠近和依恋戏剧节,就是因为这里的纯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