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今天,上千复旦新闻校友回家!(3)
时间:2019-11-08 13:3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在致辞中讲述了人大新闻学院与复旦新闻学院的深情厚谊。他说,人大早期的九位教授全部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第十位教授童兵是两院的桥梁。“我们只有重返学术史、重返教育史的造基立业之处,唯有回到具体的人,才能真切体认和表达我们对一个学科、一个学院的赞叹、感激和敬意。”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Fritz Cropp 在致辞中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九十年来在培养新闻记者和传播人才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祝福,并特地带来了他们精心设计的纪念铭碑,这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学院与中国历史最长的新闻学院长期交流互鉴的见证。 在新时代扛起新的使命 朝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奋斗前行 新闻学院的今天离不开老一辈教师、学者的默默耕耘。学生代表向八位老教师代表献花,掀起了现场气氛的小高潮。 作为新闻系校友代表,与复旦新闻学院同岁的校友蓝聚萍先生在主题活动上发言。1949年,蓝聚萍先生报考了复旦大学;工作后,他又回到复旦,他担任了十年陈望道先生的秘书。复旦新闻学院既是他的学习求知之地,又是他的工作奉献之所,他的身上已打上复旦新闻人的深深烙印,在一生中坚守着复旦新闻人的理想、骄傲与使命。90岁的蓝聚萍先生不忘嘱咐复旦新闻学子:“在这个新时代,你们更要扛起‘新的使命’。” 看到今日活动的盛况,教师代表刘海贵教授感慨,这是新闻学院九十年历史前所未见的。他的发言语气澎湃昂扬,“九十年来,复旦新闻学院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时而处在顺境,时而又处在逆境,但是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复旦新闻人始终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定力坚固,初心不忘,坚定地朝着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奋斗前行。” “在新闻学院求学的近十年里,我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方法和视野,更收获了深沉的专业涵养、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新闻学院学生代表、2017级博士研究生范佳秋表示要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励志笃学,求真务实,把“好学力行”写在中国大地上。 今天的学子,毕业后就成了校友。在学院90华诞之际,多位院友热心为新闻学院发展基金捐款捐赠。现场,米博华为王长田、曹国伟、黎瑞刚、其实等校友及其代表颁发证书。 铜像、文献展揭幕,学术研讨会举行 作为主题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天下午,在新闻学院新媒体实验中心的一楼大厅,还举行了王中铜像揭幕仪式,近50位校友出席活动。王中原名单勣,1950年8月奉调到复旦大学工作,并兼任新闻学系教授。在其主持下,复旦新闻学系在学科研究上作出了多项突破性、独创性的贡献,在全国新闻教育界引起广泛影响。 与此同时,在同一栋大楼的三层,筹备近一年的新闻学院文献展揭幕,近100名国内外一流新闻学院院长、嘉宾莅临现场。展览展出多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老教授手稿原稿、新闻学子手绘报纸,不少校友看到当年自己和同学的作品、照片十分感动。现场还特别设置了“留声”录音室,给参观校友提供留下珍贵口述史的空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