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2)
时间:2019-11-16 10:4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很多公共文化场所和设施对老人也不太友好,未进行适老化设计与改造。老年公益性文化机构数量仍嫌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需要。据统计,目前全国老年大学只有3万多所,且师资匮乏。 “面向老年人的文化服务还存在地区、城乡差异,市场不愿意去的‘洼地’,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投入更多资源。”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社会文化所所长李晶说。 三是关注老年人精神卫生状况。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最新的抽样调查显示,全国老年人中有36.6%的人感到孤独,其中43.9%的农村老人感到孤独,超过65.8%的单身老人感到孤独。“一些老人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特别是病后生活困难或不能自理的老人,严重者甚至出现轻生。”李晶认为,农村贫困老人、慢病老人、失独老人和丧偶老人尤其需要更多情感关照。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研究室主任王丽华认为,目前老年心理健康、精神卫生方面的服务政策仍不完善,服务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相关模式也有待探索。 都来想办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5亿,是现在的两倍。”原新认为,我国老年群体基数大、增速快,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需全社会做出努力。 ——应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兜底保障。 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老人的身心健康权益;加大对老人活动场所和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各地,特别是农村地区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大学;提高面向老年群体的精神卫生服务质量,将心理咨询、心理帮扶等公共服务下沉。 “对从事老年服务的社会组织和非营利性机构,政府应给与更多支持。”李晶认为,这些机构往往难以盈利,政府可在税收、土地等方面适当给出优惠政策,或者购买服务。 ——提高全社会对老人的认知。 李晶建议,在全国推广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让青少年增加对老人的认知,学会与老人正确沟通。与此同时,帮助老人更多了解年轻人的世界,弥合代际裂痕,减少矛盾发生。 ——企事业单位可以承担更多“悦老”责任。 “我参加了退休职工运动会,踢毽子得了第二名!”北京市朝阳区一家事业单位的退休职工老李告诉记者,今年重阳节前一天,单位为退休职工组织了运动会,很多身体好的老同事都参加了。“拿奖倒在其次,是为了见见以前朝夕相处的老伙伴。”老李说,除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平时单位也会组织他们去看电影、逛博物馆、旅游等,“虽然退休了,感觉没有被忘记,自己依然是单位的一分子,有人关心咱,心里很温暖。” 原新认为,虽然现在企事业单位剥离了很多“办社会”职能,但是相当一部分退休职工在心理情感上还保持着对原单位的认同、依赖,并从单位获得一定的归属感、安全感。“工会组织、离退休管理部门,还要发挥一定作用,配合退休人员所在街道社区,做好对老年人的情感关爱工作。” ——开掘市场“潜能”,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消费。 家住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的退休老人张阿姨今年迎来了一个小玩伴——机器人“小度在家”。这是百度公司专为老人研发的一款人工智能产品,能根据张阿姨的语音命令开启家里的电器,还能联网播放相声、评书、音乐等视频。最让她意外的是,这个小玩伴还能与人简单对话,“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好玩!”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主任王小平认为,无论是老年广场舞服装这样的“大众消费”,还是陪伴机器人这类高大上的产品,在数量庞大且不断增长的老年消费群体那里,必有一席之地。“企业只要沉下心来精耕细作,一定能在满足老人需求的同时,也收获满满。”(记者 申少铁)
+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