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为什么能长盛不衰?
时间:2019-11-16 18:2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在内蒙古自治区广大牧民群众的心目中,有个一直盛开着的“红色嫩芽”——乌兰牧骑。从1957年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创建第一支队伍起,乌兰牧骑常演常新、广受欢迎,截至2018年底,全区已发展到75支队伍,遍布内蒙古大草原。 乌兰牧骑长期活跃在基层,与牧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被亲切地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从草原到舞台、从社区到剧院,可以说哪里有牧民,哪里就有他们的歌声和身影。 为什么乌兰牧骑能一直常演常新到现在?作为由政府领导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这个红色文化工作队为什么能发展壮大持续至今? 正在清理卫生死角的乌兰牧骑队员。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正在挨家探访的乌兰牧骑队员。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10月12日上午,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一个创城包片区内,有两组乌兰牧骑队员正在做着志愿者服务,其中一组深入辖区内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清理卫生死角。另外一组队员挨家探访,将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宣传手册送到每家每户的居民手中。 下午4点,刚忙完工作的两组队员还没来得及休息,就为社区群众在家门口表演了一场主题为“营造百姓温馨家园”的文艺演出。在这里,社区街道就是队员们的舞台,红色砖墙就是他们的背景幕布。 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奉献自己的青春,为基层的农牧民带去精神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乌兰牧骑精神”。 在社区为群众表演的乌兰牧骑队员。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在社区为群众表演的乌兰牧骑队员。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时指出,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与牧民群众“零距离”,乌兰牧骑足迹遍布大草原 2019年初秋的一天,晚风微凉。鄂尔多斯民族歌舞剧院门前灯光闪烁,平时广阔空旷的停车场,被来自四面八方的汽车占据得满满当当。这里,一场乌兰牧骑的表演——《鄂尔多斯乌音嘎》将在剧院内上演。 大幕升起,悠长的马头琴音动人心弦,悠扬的蒙古长调和激扬的民族舞蹈引人入胜。剧场内座无虚席,很多观众是以家庭为单位来观看表演的,无论男女老幼沉浸其中。和乌兰牧骑的每场演出一样,这场大舞台的演出,同样激起阵阵热情的掌声。 《鄂尔多斯乌音嘎》演出现场。人民网记者 鲁婧摄 乌兰牧骑是典型的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内蒙古自治区基层农牧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组建的公共文化队伍。 多年来,乌兰牧骑扎根基层,风雨无阻,足迹踏遍了全区农村牧区的山山水水,源源不断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把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送到广大牧民群众心中。 多年来,乌兰牧骑队伍已由当初的1支发展到现在的75支,平均每年深入基层演出100场以上,他们走遍全区各地,累计行程130万多公里。当然,这个行程还在不停地积累迭加。 多年来,乌兰牧骑为农牧民和各族群众带去各类歌舞、器乐演出37万多场次,各民族观众数达2.6亿人次,创造了内蒙古文化发展史的奇迹。 多年来,乌兰牧骑紧跟时代步伐,面对新形势进一步拓展出“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创作、创新”6项职能,充分发挥机动灵活、覆盖面广优势,突破场地、布景等限制,将舞台搭到偏远地区的农牧民群众身边、搭在田间地头和蒙古包旁,零距离地为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如牧民所言:“乌兰牧骑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哪里有草原、哪里有牧民,哪里就有乌兰牧骑。” “接地气”是乌兰牧骑常演常新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