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国内新闻 >

乌兰牧骑为什么能长盛不衰?(2)

下基层为农牧民表演服务是乌兰牧骑的工作日常,长期贴近群众的工作方式,涵养了乌兰牧骑的艺术创作,使得乌兰牧骑的表演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非常“接地气”。

今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考察调研时,看了街道乌兰牧骑载歌载舞的排练后指出,乌兰牧骑是内蒙古这个地方总结出来的经验,很接地气,老百姓喜闻乐见,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通过文化市场发展满足群众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但乌兰牧骑这种直接为老百姓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文艺活动永远不会过时,要继续大力提倡、支持、扶持和推广。

如今,牧民群众在家通过一台电视、一部手机就可以看到喜欢的节目内容。即便如此,乌兰牧骑对农牧民生活的影响依然不可或缺。在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温都来嘎查的大草原上,一对蒙古族祖孙在自家的蒙古包前接受人民网记者的采访。年逾古稀的爷爷元登说:“在我们这儿,乌兰牧骑是最受欢迎的。他们与我们距离最近,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身为90后的孙子海木日图说:“现在电视、网络都可以看乌兰牧骑了,节日的时候,那是我们必看的节目。”

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的乌兰牧骑老队员莫·道尔吉,一直从事编舞、编导工作。他从上世纪70年代起,30年耕耘不辍,创作了一批饱含浓郁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舞蹈作品。其中,《训骏马》《大雁归来》《生命随想》等作品,已成为多支乌兰牧骑的保留节目,并被移植到多种艺术体裁中。这些作品,既是乌兰牧骑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也是表现时代变迁的人文见证。

正值8月,鄂尔多斯乌兰牧骑队员、80后编导宝音阿木尔每天都在鄂尔多斯民族歌舞剧院的舞台上排练,他在积极准备一个国际蒙古舞的艺术展演,准备带去《布娃娃》《小小羊妈妈》等原创舞蹈。

“我喜欢跳舞。”宝音阿木尔说,“我想把我们蒙古族的生活搬到舞台上来。”他创作的《小小羊妈妈》就是取材于妈妈平时挤羊奶的生活。“有一次我回家,我妈在挤羊奶,挤完羊奶后又走到羊羔群里,她一蹲下,那些羊羔就像她的孩子一样,在她身边跳来跳去跟她玩,还有的舔她的手指头,我觉得这些东西拿到舞台上肯定好看,再做一下艺术加工,让更多人看到牧民这种很接地气的生活,我觉得这特别美。”小队员宝音的梦想实现了,他编创的羊舞蹈在国际舞台上一展英姿,得到了高度评价。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舞蹈理论家和评论家冯双白评价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工作者仰慕的旗帜”,他说,乌兰牧骑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接地气”,才能有艺术的根基;只有尊重人民大众,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只有摆正了位置,才有走向生活深厚土壤的动力。有了上述前提,才能创作出在人民大众中“传得开、叫得响、留得下”的好作品。

坚守初心,讴歌新时代的乌兰牧骑

9月25日,对于苏尼特右旗来说是一个激动的时刻,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在中央宣传部等组织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中,荣获了“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作为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不懈的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紧紧追随时代的发展,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始终不渝地沿着国家指引的方向开拓前进,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实践中,充分发挥红色文艺轻骑兵作用。

乌兰牧骑的表演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赞美生活和大自然的题材之外,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他们时刻坚守的初心使命。早在成立初期,《牧民歌唱共产党》等歌曲就广为传唱。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兰牧骑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大量编创演出。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是“三少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的乌兰牧骑自组建以来,始终保持现实生活与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相结合的创作风格,编创《昆米勒》《赞贝阔》等一批具有浓郁民族地区特色和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业界同仁也给予很高的评价。一批反映民族团结的优秀作品《忠勇察哈尔》《额尔古纳之恋》等,为丰富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祖国边疆稳定、文化安全作出了贡献,为诠释中国梦呈现了艺术典型,让中国梦在边疆开花结果注入了动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