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脱贫传奇③:翻越最后一座“高山”(2)
时间:2019-11-24 17:2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老牟家现住山下公路边的大瓦房。这房子总价14万元,他只花了1.8万,其余都来自政府补贴。窗外,9头牛在新建的牛棚里哞哞吼,当地政府给他的牛棚补贴了1.2万。 脱贫的临门一脚,政府帮老牟踢起来了。有了资金底子,他不再发愁,掰着指头算,一头牛一年就能长成,至少卖1万块出头。家里娃们也争气,上学都上出了眉目,老大老二开始挣钱啦。 “美得很!”老牟笑。 “要是这么卖能行,那造型树可真成‘摇钱树’了” 西海固一度穷到跟知识几乎绝缘。一位中学老师向记者回忆,十几年前,好多娃到了初中,还不会乘法口诀。家长急得挠墙,可自己大字都不识一个,咋要求娃学? 而今,新知识新技能在西海固成了致富催化剂。 泾源县新民乡党委书记马义杰把记者带到一处盆景地。这儿遍是油松,用钢丝扭成各种别致的造型。 泾源是整个固原最不缺水的地界,今年降水量已超过1000毫米,与南方一些省份相似。借着良好的降雨条件,泾源从本世纪初就将苗木作为支柱产业培养。路过泾源的大小村落,总会看到田间种满了树,村民房前屋后也都是树,有云杉、油松、樟子松等。 2013年起,这个支柱产业出现滞销,累积到今还有14.4万亩。 马义杰很上火,去北京世园会参观,发现各省展馆到处可见油松的影子。去陕西杨凌、曲江看,人家早把油松做成了景观树,造型越怪,卖价越高。 “这种树咱不是多得很嘛!还觉得七扭八歪卖不上价呢。”马义杰心头一亮。 这位“80后”乡党委书记给记者算账:泾源的苗木,1.5米到2米高的卖十几块钱,再好一点的卖四五十块,但要做成造型,卖个几千上万没问题。 咋说动大伙?他决定做个示范。乡政府从老百姓手里收了一批树,请外地师傅来做造型,让本地一些护林员和青壮年现场当学徒,千姿百态的造型树看呆了村民。 精细化种植的好处,贫困户禹三十也咂摸出味儿来,他从田里选了50棵树,开始做造型。自己不会,就请专家来指点。像他这样的农户不在少数,手里都有几亩还没卖出去的树苗。大伙有了盼头:要是这么卖能行,那可真成“摇钱树”了。 整个固原开启了“四个一”工程,着力选准适宜当地的“一棵树、一枝花、一棵草、一株苗”。从各地引来的树与花,只有在示范园里弄成功了,才向全市推广。从2018年起,建成57个500亩以上示范园,重点示范推广了86个新品种,这座西北城市缺花少叶的旧貌就此改变。 新民乡的树,也卖出了第一棵,单价3万元,还签下近400棵树的订单。 “咱这地方,下雨就是下GDP” 记者在固原每到一个县区,都听当地人说,这几年下雨越来越多。 中国降水量地图上,有一条400毫米等量降水线,也是农耕文明的生命线。在这条横跨东北与西南的降水线两边,通常一边半湿润、一边半干旱,一边是森林、一边是草原,一边是种植业、一边是畜牧业。 西海固的大部分区域都在这条线附近,原州区、西吉大部、彭阳大部划归半干旱区,隆德、泾源、六盘山划归半湿润区。彭阳年降水量350—550毫米,属于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长年山坡裸露,飞沙扬尘。 彭阳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高志涛带着记者攀爬山路,来到麻喇湾流域制高点。从山顶望下去,山坡绿树成荫,旱作梯田上全无“裸地”。深秋,山桃叶泛红,刺槐叶泛黄,清风吹过,山岗都是红黄绿起伏的波浪。 在陡峭梯田上种树有多难? 高志涛说,要在坡上挖出宽80厘米、深80厘米的坑,边挖边筑高50厘米、顶宽40厘米的埂,再回填坑里,使田面宽2米。用这法子,彭阳人拦截住金贵的雨水,提高了林木成活率。 彭阳常住人口不过20万左右,劳动力少于10万人,可像这样的人工坑,整个彭阳连起来,能绕赤道3圈半。彭阳人铆足劲,一锹一锹挖坑,一棵一棵种树,瞅着它们长大成林,山坡由黄变绿,绿变稠密。梯田每层大约有6—8米宽,2014年起,彭阳组织专业种植队伍,在2米坑之外的土地上种了多样化树种。有了前面的基础,这批树迅速成活。 1983年彭阳设县时,森林覆盖率仅3%,今已达到27.8%,植被覆盖率更是超过80%。 让人惊讶的是,满眼葱郁之后,彭阳,甚至西海固地区,雨水竟逐渐连年增多。环境改善日积月累,终成气候。固原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市1999-2008年平均降水量为462.6毫米;2009-2018年,年平均降水量为526毫米。 一位当地干部感慨:“咱这地方,下雨就是下GDP。” “瑞雪兆丰年,2020年又会是一个好收成呢!” 离开固原前一天,当地今年第一场雪不期而至。飘飘洒洒3小时后,在海拔2700米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外,记者拿尺子一量,积雪足有6厘米。 六盘山下的隆德县银装素裹。管庄乡前庄村里,摘了穷帽的黄宏子大姐生起炉火,把屋子烘得暖洋洋。一群人围着炉边跟记者唠开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