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财经要闻 >

中国脱贫传奇③:翻越最后一座“高山”(3)

  “2003年,额还是小组长,也是这么个冷天,外头下着大雨,一整晚都值班没睡。怕呀!那么多土房子,倒了可不得了,只好把人集中到一个地方睡觉。”村主任张玉海回忆,“那年,全村216户,只有4户不住土房子。”

  “现在呢?没有一户不住大瓦房!”张玉海说,“今个咱就放宽了心,在屋里边吃边聊。”

  “那时候家里吃顿米饭都算改善生活,哪有现在这日子嘛。”黄宏子一边接话,一边拿菜铲搅锅里的大块羊肉。

  黄宏子的新家有7间房,腾出几间办农家乐,前面的小屋开了小卖部。夏天,村前油菜花海引来大批城里人,她家生意忙得很。而且,办这个农家乐,政府3年共补贴她5万块钱。

  小卖部里的烟,大部分要十几元一包;酒,七八十元一瓶。记者问:“这都是卖给游客的吗?”

  “哪能!村里的小卖部,当然主要卖给村里人,他们买得起。”黄宏子笑。

  “今天福建正好来人了,跟我们谈下一年的合作。这5年,每年给村里的支援都超过100万呢!”张玉海说,“看到全村的墙上都是3D画了吧?那是厦门大学的学生娃画的,游客来了都爱拍,咱这美丽乡村不是虚名。”

  隔壁是一个500平方米的车间,20多位本村妇女正在做工。这是闽宁合作的人造花扶贫车间,不用当地操心订单、销路,做不完的活计带回家也能接着干。每个月人均收入1000多元。像这样的车间,仅在隆德县就有11个。

  一屋人聊着,笑着,喝着茶,再看看窗外的雪景。羊肉锅在小火慢炖下,咕嘟咕嘟沸腾了,香味扑鼻。

  黄宏子朗声说:“瑞雪兆丰年,2020年又会是一个好收成呢!”

  (本版图片均由中共固原市委宣传部提供) 

  

  记者手记

  就得有不脱贫决不罢休的劲头

  外出采访前,总会在资料收集时先形成某种印象,这次去西海固也不例外。当然,采访中往往会看到现实与资料有区别,这正是一线采访的魅力。但西海固带来的认知反差,让记者始料未及。

  资料上说,这儿遍地黄土,山大沟深,植被稀少,作物难以生长,人类难以生存。固原是宁夏脱贫攻坚主战场,记者走了5个县区,却见有的县绿树成荫,有的县瓜果飘香,有的县遍地牛羊,有的县蜂舞山丘。期间,遇到过瓢泼秋雨,遇到过今年第一场雪。在湿润的空气里、辽阔的土地上,处处铺展着丰收画卷。

  在西海固,各式好风景看了不少,就是没撞到过什么漫天黄沙、遍地黄土和面黄肌瘦的人。记者给同事发了个微信:“西海固不再是人间惨剧了,真的。”

  走访当地过来人,印象最深的是一股子劲头——不脱贫决不罢休的劲头。凭这股子劲头,老熊把一亩地种出6000多公斤洋芋,海龙6年养出150多头牛,彭阳县几万劳动力刨出可绕赤道3.5圈的梯田树坑……

  对每位曾经赤贫的采访对象,记者都会提一个问题:“生活从啥时候起改变最明显?”答案都是:最近五六年。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向贫困发起最后的攻坚战,啃的都是硬骨头。而在西海固这样的地方,攻坚力度更大,脱贫步伐更坚实,从根本上改善了贫困户的生活、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自1920年海原8.5级特大地震以来,西海固这片土地就背上了洗不掉的穷名声。恶劣的天气、贫瘠的土壤、薄弱的底子,阻挡着西海固摆脱贫困的脚程。新中国70年筚路蓝缕,当地人跟着党和政府,靠着勤劳与坚韧,硬是干出了今日这番新景象。

  整整100年过去了,西海固人终于迎来彻底摘掉穷帽子的曙光。

  等着他们的好消息。

(责编:庄红韬、杨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