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国内新闻 >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

 

  纳雍县化作乡枪杆岩红色旅游景区

 
 

  搬迁群众的孩子到纳雍县城幼儿园学习,融入了新环境。

 
 

  纳雍县勺窝镇五一村村民在采收西红柿。

 
 

  纳雍县广场舞大赛在珙桐街道白水河社区举行。

 
 

  纳雍县寨乐镇革新村蔬菜基地的黑木耳今年喜获丰收。

 

  中国哪里最穷?“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曾是其中之一。

  贵州哪里最穷?毕节,这个许多人眼里的“贫中之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挂了号。

  毕节哪里最穷?“纳威赫”——当地俗语中的纳雍、威宁、赫章3个县,穷到“去不得”。

  脱贫攻坚,就要攻最难的那一个!

  莽莽群山见证,在毕节、在“去不得”的“纳威赫”,让人感叹“了不得”的脱贫新故事正一个接一个。

     

  “这几年,要是时间长了没吃土豆,还有点馋那个味道呢!”

  “去不得”的纳威赫,怎么去?

  秋末的贵州乌蒙山区,烟雨蒙蒙。车子沿着新修的柏油路绕过一重又一重山,穿越林海、隧道,来到毕节市纳雍县寨乐镇英底村。

  “现在有福啰,有高速路、有省道,从县里到这没2个小时。以前出趟门,车子要开一整天,遇上山体滑坡,一个星期困在路上是常有的事。”73岁的英底村村民李华秀说。

  英底村是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村,布依族、彝族、苗族、汉族共居,全村600多户分布在陡坡底、沟壑间,日子没个盼头。

  之所以“去不得”,首先是路难行。

  李华秀告诉记者一句当地流传的俗语:“去时天不亮,来时月亮上。”

  村里人长期靠烧柴、烧煤做饭取暖。背煤是个辛苦活,但家家躲不掉。太阳还没露头就得出发,背上背篼走几十里山路,爬坡过坎去运煤。路上饿了怎么办?随身带着烤土豆,啃两口接着走。渴了,就喝山里的溪水。每次把煤背回家,身上又是泥又是土,抬头再看看天,已是月挂枝头。

  “去不得”,还因为房子太差,没法子住。

  “老房子?还是别看了吧!真嘞不能看,太老火(当地方言,意即寒酸)。”村民蒙中富再三推拒。

  究竟是什么样的房子?记者顺着坡往上走,拐几个弯,眼前是一座布满裂纹的小屋。房子不高,刚过2米,两扇木板拼成了门,窗户不足半平方米,四周紧围着树木和藤蔓。走近了看,原来是用黄土、石头、砖块简单“拼接”成的,墙上大洞挨小洞,宽窄不一的裂缝在中间游走。推开门,一股霉湿气袭来。

  “我说不能看吧?大中午嘞房子里都没阳光,但那时候有得住就不错了!”蒙中富说。

  “去不得”,不仅是行不得、住不得,还有吃不得。

  一天两顿饭,土豆当家,主食是土豆,菜也是土豆。老蒙烦透了土豆,又感谢土豆。“年头不好,连土豆都不够吃。”

  关于吃,当地也有句俗语:“高山老箐,洋芋当顿。想口米汤喝,除非痛大病”。英底村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土地零散贫瘠,以前只能种些土豆和苞谷,村民基本吃不上大米。只有生病时,家里才会弄点米汤给补身子,算是特殊待遇。

  “唉,想到以前嘞生活,眼泪都要流下来。”老蒙声音发涩。

  好在,这“去不得”的一切明显改变。

  路修了,“纳威赫”多数村寨通了柏油路、水泥路,坡上坡下也有了硬化的连户路,下雨天再不是“出门两脚泥”。

  敞亮厚实的砖瓦房盖了起来。“做了一辈子饭,总算不用背煤烧煤啰。”李华秀对记者说,“新房通电、通水,烧饭省太多事,以前想也不敢想!”

  现在的老蒙,“想吃肉就吃肉,想吃白米饭就吃白米饭,生病不生病都能吃”。一些村民告诉记者,早年顿顿吃土豆,吃得要吐,“这几年,要是时间长了没吃土豆,还有点馋那个味道呢!”

  “没人愿意穷。动脑筋、努力干,把穷气甩得远远嘞!”

  “去不得”的好福气是怎么来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