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国内新闻 >

从“去不得”到“了不得”(中国脱贫传奇④)(2)

  “没人愿意穷。以前实在找不到出路。外人不知道我们这的情况,土地薄啊!都一小片一小片嘞,两三平方米的地块算好地了。好不容易在山上分到几块坡耕地,费劲种点土豆苞谷,产量低,自己填填肚子,根本卖不出几个钱。想搞点产业,一没技术二没钱,眼巴巴靠天吃饭。”蒙中富说。

  2016年,得益于纳雍县推出的优化扶贫产业机制,老蒙平生第一回搞起了养殖。没钱买仔猪?政府补助加银行“特惠贷”,老蒙当年拿到5万元启动资金。不懂怎么养?县里专门到村上组织技能培训,驻村农技员手把手教他养殖技术。老蒙记得,刚干养殖时,他和老伴差不多一天24小时守在圈舍边上。

  效果怎样呢?老蒙带记者来到猪圈前,指着几头肥猪:“看它们被我养得多肥壮!你要是早来一个月,圈里猪更多。前阵子刚卖了9头猪,赚了不少票子。”

  “还有其他收入来源吗?”

  “有哦!家里适合种植的几亩地都改种辣椒了。没想到这小辣椒比土豆能卖钱,每亩能赚几千块。这拨辣椒收了,我还想再租几亩地多种点辣椒。”

  “销路好不好?”

  “这个不用想啰,每年都有收购商到村口,价格也不赖。”

  老蒙去年纯收入有3万多块,是几年前的好几倍,今年养猪赚钱多,收入估计比去年还高。“一年三四万,在先前就是做梦。”

  有了政策、修了公路、来了资金、还有人上门服务,今天的英底村,养猪、养牛、养鸡、种辣椒、种板栗、种李子……各项产业扶贫红红火火。

  2017年,英底村实现脱贫,告别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

  扶贫特岗人员陈易玲的工作台账里,一连串数字记下英底村的脱贫足迹——

  全村2019年种植辣椒400亩,亩产值达到5000元;退耕还林的坡耕地主要种植板栗和李子树,其中板栗400亩,布朗李1500亩。

  每逢大晴天,李华秀习惯和几个老姐妹到村口晒太阳补钙,条件好了,更惜命了。

  “以前呀,都讲命不好,生在这么个鬼穷的地方,吃顿肉都难,一辈子就这样了。现在村里人老嘞小嘞,个个开心着呢!国家政策这么好,一定要动脑筋、努力干,把穷气甩得远远嘞!”李华秀说。

  “日子过成这么安逸,只想在新环境把工作干好,哪还愿意再回去住哦!”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山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如果“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脱贫路该怎么走?

  跳出深山找路子,毕节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开启。

  今年5月,张学科进了城。从纳雍县骔岭镇半边街村,搬进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珙桐街道白水河社区。

  张学科告诉记者:“其实刚听说要搬来时,还是有顾虑嘞。我一个农民到了城里,田无一块、地无一丘,想吃泥土都没有,更别说吃饭啰,就怕搬过来生活不下去。”

  “有得住、没生计”,的确不可长久。

  怎么打消搬迁群众的疑虑?纳雍县珙桐街道党工委书记高云介绍,县里为搬迁群众就业创业难题“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包括采取公益岗位、扶贫车间、自主创业及劳务输出等方式,目前有劳动力的8250户21398名搬迁群众中,15516人有了“饭碗”,实现1户1人以上就业。

  张学科当上社区的讲评员。他每天都挨家挨户跑跑,宣传国家政策、协调家庭矛盾、督促爱护环境、宣讲好人好事。

  “我这个讲评员,相当于过去村寨里的‘寨老’呢。前两天,有家长打小娃,后来小娃离家出走,就是我和社区单元长一起帮着找回嘞。”张学科说。

  最近,张学科工作重点是社区卫生,他琢磨了几天,编了个顺口溜:“农村搬到城里头,烟头垃圾别乱丢,把它扔进垃圾桶,珙桐新区亮赳赳。”

  张学科说:“原来村里哪有什么垃圾桶。进了城,大家就要养成垃圾进桶的习惯。我这顺口溜,好多人记住嘞。”在他看来,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住进新楼房,还要有活干、改习惯。

  关于今后的打算,记者问:“有没有想过回原来的地方去?”张学科直摇头:“我这个讲评员公益岗干得带劲,每个月有工资。两个儿子出去打工赚钱了,儿媳妇在社区的学校食堂做饭,一大家子收入比住在农村强多啰。日子过成这么安逸,只想在新环境把工作干好,抓好小娃的教育,哪还愿意再回去住哦!”

  “生态好了,穷根也跟着被斩断啰!”

  “去不得”的“纳威赫”,还在吸引更多人“来做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