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能走在良治、善治的前列?
时间:2019-11-28 15:2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新华全媒头条·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为何能走在良治、善治的前列?——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浙江实践 新华社北京11月23日电 题:为何能走在良治、善治的前列?——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浙江实践 新华社记者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作出明确部署。 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湘城社区活动室,孩子们在参加做寿司活动(11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龚兵摄 新华社记者近日在浙江基层采访,从一个个鲜活故事中,感受到之江大地勇立改革潮头,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强化党建引领、推进科技支撑、引导群众参与,谱写着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新篇章。 党建引领:党员干部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中坚力量 75岁的退休老党员沈珍寿,家住嘉兴市七星街道三家浜社区,他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联户党员,负责联系周边12户社区居民。 “今年夏天小区门口的窨井堵了,路面积水出入不便,老沈第一时间向社区反映,路面疏通了;我们房子挨着马路,晚上大车路过噪音太大,也是老沈反映后给我们安了隔音板……”谈起老沈,联系户符根林竖起大拇指,“联户党员就是我们的代言人。” 这是11月17日在浙江嘉兴南湖拍摄的湘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新华社记者龚兵摄 “像老沈这样的联户党员,在我们社区共有169名,联系全社区1904户居民。他们可以随时向社区干部反映联系户的情况、诉求,还可以在社区每月5日定期召开的联户党员工作汇报会上提出问题建议。”三家浜社区党委书记王雪峰告诉记者。 三家浜社区的做法,是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嘉兴市近年来深化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工作,以居民小区和自然村落为基础单位,划分4379个地理信息网格,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全市12.6万名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亮身份,每名党员联系5至15户群众,落实群众代办事项必到、负面情绪必到、突发事情必到、矛盾纠纷必到、红白喜事必到“五必到”制度,党员干部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中坚力量。 城市老旧小区,是基层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义工联合会的志愿者在枫桥镇陈家社区开展便民服务时合影(11月2日摄)。枫桥镇义工联合会成立于2015年,目前共有来自各行各业的280余名义工,平均半个月一次下到各村(社区)为基层群众服务。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杭州市长庆街道居住着6万多人,其中1.2万人为外来流动人口,街道很多小区是老旧小区。企业退休职工张雪蓉,是街道王马社区横燕子弄小区的一位楼道支部书记。 “老旧小区没有物业和业委会,社区里的大事小情需要发挥楼道党支部和小区党员的作用。”张雪蓉说,通过楼道支部包干楼道、楼道党员结对家庭,做好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入户指导和考核监督等工作,目前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达到85%以上。 “我们街道6万多人的居民人口,每天三四万人的人流量,光靠专职工作人员,力量远远不够。”长庆街道党工委书记应彩虹介绍,街道通过成立85个楼道党支部,在垃圾分类、老旧小区改造、互助式养老、平安建设、矛盾纠纷调解等各项工作中,发挥3200多名社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成为群众身边最贴心的服务员、政府工作的好帮手。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不仅让党的工作做得更深更实更细,也打通了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最后一公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