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有泥心中有光锤炼“四力”承担使命(3)
时间:2019-11-28 20:3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四经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开展的首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是,这一次经济普查面临着经济规模迅速增长、经济主体日益增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经济活动日趋复杂、新增清查工作阶段、普查数据质量要求更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等主要变化带来的挑战,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 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既给“四经普”本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给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我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企业跨地区经营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给经济普查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例如,有些企业总部位于一线城市,但在全国其他省市有很多产业活动单位,如果这些在一线城市的企业总部在经济普查填报数据时,没有把他们在外省的产业活动数据包括进来,那企业总部数据在分省核算时,产业活动单位在外省的数据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遗漏。 这些问题现实存在,而如何科学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避免普查数据质量受影响,恰恰是普查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在采访中发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于是不断向普查员、普查对象了解核实他们对于这类市场主体的数据如何处置;同时,也积极采访相关政府部门的负责人。最终,我了解到,国家统计局已经做了统一部署,要求各有关单位通过做好单位数据审核认定工作,并积极会同当地普查机构共同对认定的普查对象申报的个体数据进行审核,这个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在采访中发现问题、解析问题,并在新闻报道中做好针对性的回应和阐述,这有利于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也有利于打消公众疑虑,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在每一个新闻事件的采访中,我们必然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往往也是社会各界最关切的话题。我们的新闻报道能否给广大读者一个科学、合理、有说服力的回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的脑力。 因此,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必须善于观察、研究、思考问题,努力发掘和写作有思想、有品位、有价值的新闻,特别是要站在时代前沿,着力揭示事件表象之下的深刻内涵,或给人以启迪,或给人以激励。 而要切切实实提升脑力,关键要把学习当作紧迫的任务、永恒的追求,在加强政治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积累、深钻细研,切实打牢专业功底,不断认识新事物、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 练就好“笔头”,写出读者爱看的作品 要做好经济新闻报道,离不开好的笔力支撑。记者只有不断提升笔力,才能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才能让新闻报道有更强的可读性,也才能让报道所承载的主流思想入脑入心,从而真正实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人民群众中不断生根发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同志曾经指出,合格的宣传思想工作者,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是基础。要争做岗位上的行家里手、领域里的专家,从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练好练精“几把刷子”,真正做到讲的话群众喜欢听,写的文章群众喜欢读,创作的影视作品、舞台艺术群众喜欢看。 无论是“四经普”,还是“放管服”,都是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为了使报道让读者看得懂、愿意看,我在报道中竭力避免空泛说教,也努力避免抽象说理,努力通过描述鲜活案例、描述被采访对象的真情实感,使报道“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例如,在“四经普”的报道中,我重点写了普查员王佳和陈昆的故事,讲述她们一边忙社区工作,一边忙经济普查工作,经常加班加点,还得应对和处置个别普查对象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状况。她们都是很资深的经济普查员,但在工作中仍然会遇到各种磕磕碰碰和不顺利、不顺心的事,一些首次经历经济普查的普查员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或许会更多、更曲折。通过对王佳和陈昆的报道,正是要唤起读者和普查对象的共鸣,呼吁各界对经济普查工作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更要善于表达,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从而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 在安溪采访时,我了解到,当地政府将823个审批服务事项统一集中到县行政服务中心,331个审批服务入驻分中心,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大厅之内“一枚印章管审批”。但是,这些举措的效果好不好、企业的获得感强不强,不能靠政府官员们自说自话,而是要让市场主体来评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