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一次震撼心灵的雪山之行(2)

  经历几天的奔波,采访分队于除夕当天下午抵达河尾滩边防连。这里的天地间只有三种颜色:蓝的是天,灰的是山,白的是雪。一副对联、两个火红的灯笼,在茫茫雪山上显得格外耀眼。

  哨所前,战士们早已排好队,欢迎我们这些“冰山下的来客”。眼前的边防官兵,黝黑的脸上清晰可见被强紫外线灼伤的瘢痕,紫红色的双唇干燥开裂,手上一道道皲裂的口子。他们个个双眼炯炯有神,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在我们看来,这笑容,是雪域之巅最美的风景。

  强烈的高原反应,向刚刚达到喀喇昆仑之巅的踏访者们袭来。寒风中,带队的新疆军区和田军分区政委张国新大校站在队列前,一边喘着粗气一边给官兵介绍前来采访的记者,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不连贯……

  记者一行也相继出现耳鸣、胸闷、头痛等症状,感觉每一秒钟都是煎熬,大家一边吸氧一边坚持工作,与官兵们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参与连队自编自演的“雪山春晚”,几名记者还与官兵一起执勤站岗。

  对于参与此次“新春走军营”的大多数记者来说,这是从事新闻工作以来经历的最为艰难的一次采访。然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再苦再难,也赶不上戍边官兵常年在这里经受的艰辛。一定要克服困难,把戍边官兵的精神风貌宣传好,让全国人民都了解他们的事迹。

  流着泪写稿

  记者自己深受触动,才能真正记录和传递感动

  农历新年第一天,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刊登了记者在河尾滩边防连撰写的通讯《屹立在喀喇昆仑之巅》。人民日报微信、腾讯网、今日头条等各大网络平台相继转发,引起强烈反响,仅“今日头条”单平台的阅读量就达1800万。网友们留言称:这篇报道以平实的笔触,展现了边防官兵的戍边生活,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从我们抵达河尾滩边防连到3000字的稿件传回编辑部,其间仅有5个小时。参与稿件采写的记者都说,之所以这样高效,主要是思想真正受到了触动,在布局谋篇上没费多少工夫,文字都是从心里“流”出来的。

  在震撼与感动中,我们记录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刚上高原的新兵身体反应大,没有食欲,焦急的连队干部被迫命令大家吃,战士们吃了吐、吐了还得吃,连队干部流着泪在一旁监督;

  由于怕家人看见自己被高原侵蚀的模样而揪心,戍边官兵们不敢与亲人视频聊天,即使视频,也不敢用摄像头照脸,或用口罩遮住脸部;

  已婚官兵从不让军嫂来这里探亲,原因是不敢让家属了解到这里的苦。军嫂谭杨克服重重困难上山探夫,见到丈夫时她泣不成声:“早知道你这么不容易,我就不跟你赌气了”;

  回家探亲的营长侯法营第一次到幼儿园接孩子,儿子拉着他的手向小伙伴们宣告“你们看,我有爸爸,我有爸爸”;

  下士李栋在巡逻中遭遇暴风雪与战友走散被困,晕倒在雪地里,苏醒后听说要截去几个脚趾,他的第一反应是“不影响巡逻就行”;

  ……

  在“生命禁区”采访,我们一次次受到震撼,一次次泪流满面。过去很多时候写稿,总要在遣词造句上费不少工夫。这次夜宿雪山哨所,当晚写稿、当晚传回编辑部安排上版,我们没有多少酝酿和修饰的时间,笔下的文字基本都是随心而出。

  得益于边防官兵带给我们的灵感,在确定稿件小标题时,我们几名作者几乎是脱口而出:“有一种思念,叫不敢相见”“有一种深爱,叫转身离开”“有一种春天,叫守望雪山”。

  “海拔再高,高不出战士在人民心中的位置!我们心里总有一个位置留给你们,人民军人,在人民心中。”这是一位网友读完稿件后写的留言。

  记者是瞭望者,但首先是记录者。这次采访让我们再一次深刻感到,真正打动人心的新闻作品,并不在于辞藻有多华丽,而在于究竟蕴含了多少真情。通过这次雪山之行,我们体会到,军事记者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要求,首先要在“抵达”上下功夫。

  只有抵达现场,才能抵达心灵。

  带着感恩回味

  最应该获奖的,是那些给予记者光辉的人

  作为参加这次大型采访活动的军事记者,我们被评为先进个人,撰写的稿件也被评为优秀作品。转发获奖信息时,我们在微信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最应该获奖的,是那些在风雪边关戍守祖国的人,是那些默默无闻为国奉献的人。感谢他们给予我们光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