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睡前读物数字化,《海错图》可听可感可触
时间:2019-12-05 08:1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今年元宵节,故宫首次开放夜景,而上海豫园灯会则有着悠久的传统。一南一北,两个城市的传统文化之美感动了不少网友。如今,北故宫、南豫园因为一场展览再度联系在一起:“故宫里的海洋世界”展览将于12月7日至明年3月8日亮相豫园华宝楼三楼,展览以故宫博物院文物《海错图》为蓝本,在1000平方米的展厅内展出30多件作品,让观众领略一个立体的、鲜活的、饶有趣味的古代海洋世界,并与中国古人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展览在引发期待之余也引人思考,上海能否从故宫模式中有所借鉴,打造自己的文化IP(知识产权)? 多媒体技术呈现古人趣味 《海错图》记录了371种与海洋相关的生物,乾隆称它“满足了自己对大海的想象”。展览运用数字科技,让《海错图》可听、可感、可触。 《海错图》是浙江人聂璜绘制的一部海洋生物图谱,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由太监进献给康熙。当时并未引起重视,之后被乾隆发现和喜爱,成为他的睡前读物,也作为皇子的教科书使用。《海错图》中的“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全书记录了371种与海洋相关的生物,乾隆称它“满足了自己对大海的想象”。 “我们的专家猜测聂璜是个富二代,但不是嫡长子,这样才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去做这样的事情。”展览主办方、上海零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于晓芹向记者勾勒出聂璜的生平碎片:他花30多年时间在东南沿海居住,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走访当地渔民,听他们讲故事,到鱼市上看一篓篓的海洋生物,记录它们的体貌特征,并一一画下来。 聂璜的画风堪称“丑萌”,他给每个生物都写了一首小诗,许多内容脑洞大开,比如称红鲤鱼为“龙王之媳,龙子之妇”,还画了许多种他认为真实存在的龙。聂璜对古代流传下来的“化生说”深信不疑,也就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出现的不同类别的生物可以互化,比如麻雀会变成花蛤,他也注意到两种生物体积大小的差异,但一位老者的解释让他释然:一只雀能化成数十数百花蛤…… 这些有趣的内容都以多媒体技术一一呈现在展览中。展览在充分考证史料的基础上,运用数字科技把《海错图》原作转化为可听、可感、可触的形式,为观众带来多元立体的观展体验。于晓芹说,展览动画制作大概花了3个月,研究则花了7个月。故宫博物院对于IP授权的开发合作非常严谨,每一个作品及背后的文字,甚至每一个动画分镜都需要请相关专家审核。展览配套许多儿童公教项目,每天都有教育工作坊,让内容得以最大化发挥,这些公教内容同样由故宫专家把关。“可以说展览到了博物馆级别要求。我们并不觉得故宫团队的严格审核会影响展览呈现,审核不会限制创意,他们会尊重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艺术表达手法,也会提出许多有趣的点子。” 记者在豫园华宝楼三楼看到,现场还在施工,没有一件作品显露,但上海零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意总监孙振龙已经能讲出每个空间里的布局和设计。考虑到观众以儿童和亲子人群为主,展览做了特别的体验设计,比如在互动站台旁设计小台阶,方便低龄儿童站立。他比划空间的中央,那里将有一个休息的地方,可供4到7岁小朋友午睡。 此前,展览已在深圳亮相。作为巡展的第二站,上海展览会根据深圳展览做些调整,比如多媒体鱼群的互动方式从踩上去聚拢变成散开,这更符合观众心理预期。孙振龙介绍,上海之后,展览还将在南京亮相。“我们只提供软件,对方提供硬件,有点像卖电影拷贝。”于晓芹认为,这种展览形式也许将成为趋势。她说,展览计划在全国各地巡展6年,并输出海外。 于晓芹说,团队在成立初期主要做引进展览,在合作中学习了国外标准化的巡展技术,逐渐开始做原创的内容。中国有很多传统文化优质IP,比如十年前日本曾做过一个成功的三国展,通过这个主题串联起一系列文物、出版物、游戏,吸引了超过十万人次参观。 得到故宫IP授权其实不难 故宫授权方式比较灵活,馆方引入社会资源参与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其间不过多介入。故宫希望藏品发扬光大,但对内容要求非常严谨。 “故宫里的海洋世界”是上海零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做的第一个故宫IP授权展览。接下来,他们还将与故宫合作开发有关《鸟谱》《兽谱》展览。于晓芹说,除了故宫博物院,“宫”字头下面还包括故宫出版社、故宫文化中心等,都是正宗的故宫IP授权机构。故宫IP授权门类非常细,需要看具体是和哪家机构签约。“跟故宫要授权并不难,他们也希望藏品发扬光大,但对内容要求非常严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