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永远的“拔哥”
时间:2019-12-05 10:5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位于广西东兰县武篆镇的韦拔群雕塑。 ▲东兰县武篆镇列宁岩的农讲所旧址。组图均由记者何伟摄 永远的“拔哥” 在广西右江老区,韦拔群的名字家喻户晓。人们谈到韦拔群,仍然亲切地称他为“拔哥”,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韦拔群,原名韦秉乾,壮族。1894年2月6日,韦拔群出生在广西东兰武篆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虽然家庭富裕,但贫苦农民的悲惨生活和土豪劣绅的作威作福,让他恨透了那个黑暗的旧社会。 少年时代起,韦拔群就养成了同情贫苦农民、喜欢打抱不平、敢想敢作敢当的品格。 有一次,韦拔群与穷孩子们结伴下河游泳,看到同伴的衣服破烂不堪,他悄悄地先上岸,把其中一个穷伙伴的破衣服穿走,把自己的好衣服留下。 农历三月时节,家家青黄不接。韦拔群看到乡亲们穷得揭不开锅,心里十分煎熬。趁着家里大人外出干活时,他把铁钳放到火膛里烧,用烧得通红的铁钳把自家粮仓底板钻透,然后让乡亲用衣服接粮食,两个裤管也装满。 多好的兄弟呀!于是,“拔哥”这一亲切的称呼也就自然而然地在穷伙伴中叫开了。 韦拔群的父亲是个清朝的例监武生,长年靠放高利贷收租发家。每当农民到他家里来交租还债,往往是陪着笑脸进来,抹着眼泪回去。韦拔群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经常是用鞭子加棍棒,使得韦拔群从小对父亲有逆反情结。 少年韦拔群对当地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土豪劣绅更是“厌恶”,因而从小立志要推翻黑暗的旧社会,一心为民,为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而奋斗。 苦苦追寻革命真理 1913年,韦拔群进入桂林法政学堂就读。这是一所专门培养反动旧法官的学校,校长常给学生鼓吹做官享福的思想。这与韦拔群的人生理想格格不入。1914年,韦拔群背着行李,毅然选择了离开。 从桂林回到东兰,韦拔群家人严厉责备他“不尊师道”,失去了做官的“前途”,要求他“改邪归正”,继续到别的学校读书,以便将来能够混个官职,锦衣美食,光宗耀祖。 不久,韦拔群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变卖部分田产,积攒银元路费,离家出走,游历全国,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家人气得七窍生烟,认为韦拔群厌官弃学,离经叛道,是个“败家仔”,无可挽救。在韦拔群临行前夕,家里人宰了一只白鸡给他饯行,表示从此与他断绝一切关系。即便如此,韦拔群寻求革命真理的决心没有动摇。 结束了学生生活的韦拔群,挣脱了封建家庭的藩篱,走上了寻求革命真理的漫漫征程。 1916年,韦拔群积极响应孙中山发动的讨袁护国战争,再次变卖部分家产,筹集路费,从东兰带领100多名青年,跋山涉水,长驱贵州,加入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军。后来,他又进入贵州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在黔军张毅军部任参谋。 不久,韦拔群发现自己所投奔的部队是一支未脱胎换骨的旧制军阀,不足为伍。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1920年他愤然离开这支旧部队,再次踏上寻求真理之路。他辗转长江南北经上海来到广州,终于拜访到了仰慕多年的孙中山,找到进步的革命组织“改造广西同志会”并加入其中,还担任政治组副组长。 从此,韦拔群有了人生的第一个政治身份,开始了真正的革命生涯。 “东兰彭湃” 1921年9月16日,韦拔群在家乡东兰组织农民自治会,建立国民自卫军,打倒土豪,清算劣绅,开始了反抗剥削压迫、推翻封建统治的农民武装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韦拔群觉得自己革命经验明显不足,革命理论严重缺乏,指导思想仍然不明。 1924年夏,他得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他辗转贵州、云南、越南、香港,历经半年多,于1925年初到达当时的民主革命中心广州,进入第三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农民运动策略,坚定了为农民翻身解放而奋斗的意志。 在广州农讲所,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终于找到革命真理的韦拔群,心中豁然开朗,对光明的未来无限向往,踌躇满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