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地方新闻 >

单枪匹马“救”地球,管用吗?(2)

  就连一次性塑料袋,也没“逃”出赵静的手。去菜市场买菜时,她顺手捡回不少被随意丢掉的塑料袋,“剪成条、拧成绳,最后编织成了一个蓝绿相间的手拿包,好几个朋友都说很时尚。”显然,这是她很得意的一件“破烂”。

  原本粗糙、破旧的农房,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被赵静改造得舒适而清新。最近一两年,还时不时有听说过她故事的人来参观和“打卡”。让赵静感到惊喜的是,目睹了“变废为宝”的奇妙,如今,房东和邻居扔东西前都会先问问她用不用得上,“而且他们也在尝试利用旧物,越来越少随意扔弃物品了。”

  这就像赵静屋外的那颗两米多高的木瓜树,“3年前,我随手往院子里扔了几颗木瓜种子,没想到能长成树,还结了果。”记者到访的11月,十几个青绿、青黄的木瓜挂在树上,正在等待成熟。

  改造旧物,创造更多美好

  今年7月,赵静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深圳举办了一次旧物改造的展览。在名为“永续生活节”的展览上,所有的展品都是用回收物或废弃物制成的。“我们希望用这种方式告诉观众,不用消耗新资源,改造旧物也可以创造美好。”

  刚搬到梧桐山时,赵静曾试着制作环保服饰与产品进行售卖。但后来她发现,如果要维持生产,就要持续更新,“这样一来,即使只是利用旧物,也会为了改造而改造,反而可能制造不必要的垃圾。”

  因此,从去年起,赵静开始带着自己的改造物品在全国各地参加展览,她还会不定期举办环保主题的手工工作坊,邀请有兴趣的人来体验旧物改造。“自己动手‘化腐朽为神奇’后,有些参与者就不会仅仅在意物品表面的新旧,而会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会造成浪费,增加对环境的负担。”

  怎样既能实现环保,又能发挥自己设计专长以稳定谋生?面对这个问题,赵静坦率地表示还没有找到答案。不过她似乎并不着急,在她看来,如果能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接受“惜物”理念,形成节约资源的意识,这个难题自然能够解开。

  “走,我带你去尝一家素食馆。”2015年后,赵静开始吃素。说话间,她拿出两个“捡”来的小玻璃罐,准备带去素食馆,买两罐她喜欢的贵州红酸汤。(记者 刘友婷)

  5年,同一角度,2000多张照片,周建仕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呼吸”

  他在杭州“拍空气”

周建仕的一天,是从“拍空气”开始的。 受访者供图

  睁眼,摸相机,走到卫生间对着窗外的天空按下快门。周建仕的每一天,都是这样开始的。

  身为浙江电视台的一名摄影记者,周建仕已拍了快40年的照片。但与杭州的天空“较上劲”,还是最近5年的事。

  2013年底,杭州地铁2号线建到了周建仕的家门口,靠着“地理优势”,他计划用相机记录下地铁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可有一天早上,周建仕端起相机后,却发现天空雾蒙蒙的,“什么都看不见。”

  那天是2013年12月5日,杭州市气象局发布了雾霾橙色预警。当年,杭州市的雾霾天数超过了200天。

  周建仕从窗口往下看,隐约见到不少行人在雾霾中穿行,大多数没有戴口罩,有的还在大口嚼着早餐。“这样不会影响健康吗?”他心里犯起了嘀咕。

  那天以后,周建仕开始关注空气质量,由此查阅到的因大气污染带来的健康危害让他非常震惊。“能不能用我擅长的方式,直观地记录下杭州的空气质量?”2014年4月13日,周建仕在自家卫生间,以窗外的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为参照物,拍下了第一张杭州的天气。

  在照片上,周建仕会配上当天的空气质量参数,再加上一条出行建议,然后发布到自己的微博和朋友圈里。

  拍照进行到3个多月后,周建仕制作了这幅《杭州百日祭》作品。 受访者供图

  拍摄进行到3个月多后,周健仕把照片整理成专题,命名为《杭州空气百日祭》。在那幅作品当中,参照物和背景基本相同,唯一变化的是清晰度:除了少数几张有蓝天白云,几乎所有的照片都是灰色的。

  拍照不难,一天不落却不容易。遇到出差,周建仕就委托家人帮忙;有时候碰上妻儿也不在杭州,他只能想方设法赶回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