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甘谷县中岔村:“三篇文章”描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中岔村,甘谷县八里湾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和许多普通的山区村子一样,因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的自然环境,这里群众的生产生活曾一度贫穷落后。近年来,甘谷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集中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向贫困发起总攻,强基础、兴产业、精准发力补齐短板,逐一歼灭消除贫困,2018年全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而脱贫后的中岔村,更是鼓足干劲,乘势而为,做活生态、产业、文化三篇文章,成为甘谷县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样板。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甘谷县北部山区的里湾镇中岔村,绿树掩映水泥路,青瓦白墙新砖房,农耕特色鲜明的广场,文化氛围浓厚的景观长廊,与村内民居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图。微风拂来,清新的空气夹带着泥土的芳香,浸润人心。

  “过去,这里到处都是柴草、粪堆,零乱得很。现在经过修整,建了文化广场,绿化好了,环境美了,感觉和城里人一样,我们也有休闲健身的场所了。”中岔村村民程守荣乐呵呵地说。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甘谷县八里湾镇中岔村把规划编制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垃圾革命、风貌革命、厕所革命为切入点,按照山水林田路整体协调,污水雨水排放顺畅,绿化美化多姿多样的建设思路,采取项目争、财政补、群众筹的办法,整合资金310万元,硬化道路,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幼儿园、文化广场、休闲长廊等基础设施,村内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今年40岁的王小芳,是从对面山嫁到中岔村来的,平常以务农和照顾家庭为主,生活来源单一,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村里成立挂毯加工扶贫车间后,她率先来报名,经过两个月的培训,目前已成为扶贫车间的生产能手。同时,村里给她解决了公益性岗位。车间上班之余,她还负责村庄环境卫生清洁。记者见到她时,她刚从打麦场忙完,一边抹着滚落的汗珠,一边腼腆地说,“党的政策这么好,庄稼人又不害怕吃苦,只要勤快些,日子肯定能过好。”扶贫车间为群众在家门口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照顾家庭、作务农活、打工挣钱三不耽误,成为增加群众收入的有效途径。

  “去年我们生产的粉条已经销售一空。每斤均价12元,村里平均每家仅加工粉条一项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中岔粉条劲道爽滑,味道纯正,韧性好,口感好,很受消费者的好评。”甘谷县前程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建林介绍说。

  依托当地村民家家土豆种植面积大的优势,头脑灵活的中岔村民程建林,秉承千年古法制粉技艺,带动村民创建合作社,走出了一条加工粉条带动群众致富的脱贫新路。

  如今,“中岔粉条”通过参加当地政府举办的各种名优土特产推介活动,已经小有名气,在天津、陕西等地打开了很好的销售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通过粉条、挂毯加工车间的有益尝试,花椒、苹果、辣椒等经济作物的栽植,中岔村的产业发展已初具雏形。

  中岔村因拥有一座300多年的古堡而闻名。近年来,中岔村依托古堡文化,培育旅游品牌,全力绘就“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农耕文化旅游画卷,助推乡村振兴。

  按照“一堡三院”的设计风格,在前院文化园内,打造书法碑林,弘扬传统文化。中院建设乡村文化大舞台,开展系列民俗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后院创建农耕文化博物馆,搜集了古堡防御时期的部分器械及犁、耙、?头、风车、扁担、马灯等各种近现代农具。一件件农耕用具、老物件,见证时代发展的变化。

  “博物馆分农耕体验区、农耕集萃区两个板块和一个乡愁馆,共收集了乡邻无偿捐献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具5000余件,陕甘两省及部分国内书法名家作品上百余幅,是甘谷县首座农耕博物馆,为下一步打造以古堡游览、水坝垂钓、农耕体验、碑刻欣赏、乡村观光、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奠定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八里湾镇党委书记张耀武说。

  如今的中岔村,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以绿色家园建设为重点,加大村旁、路旁、宅旁、沟旁“四旁”绿化力度,栽植行道树1800余株,铺设绿化带8100平方米。扎实推进“垃圾革命”,每户配备“三筐一桶”,建设建筑垃圾填埋场1个,村庄垃圾收集点5个,改造“双瓮式”卫生旱厕149户,新建公共厕所1座。针对塌房烂院影响村容村貌的难题,拆除“空心房”9座、危旧墙体500余米,清除建筑垃圾230余吨,人居环境日益改善,乡村旅游产业扬帆起航,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10月1日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见困难就上,有荣誉就让” ——追记福建宁德市公安局蕉城分局原副局长杨春

  让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守初心 担使命 找差距 抓落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整改落实)

  传承红色基因 牢记初心使命——习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在我省引起强烈反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