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加强制度建设做好舆论监督报道

原标题: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召开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专题评议会——加强制度建设做好舆论监督报道

12月6日,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召开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专题评议会,组织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围绕典型案例,总结经验做法,剖析成因危害,探讨改进举措,进一步推动新闻媒体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报道。

全面准确认识舆论监督工作

“对于舆论监督工作要有全面准确认识的态度。”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新闻处处长张路鹏说,从媒体的视角来看,要敢于和善于开展舆论监督,围绕党和政府关注的、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包括典型的案例,及时解疑释惑,积极推进有关领域的工作进一步改进。

新华社参编部清样室主任肖来胜以新华社报道辽宁拉票贿选大案为例提到,正是秉承高度的政治责任,新华社才坚定不移地把贿选大案作为2016年重大报道,克服重重困难,于当年7月推出重磅调研稿件。

作为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品牌,《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版也紧紧围绕全局性、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和矛盾,重点关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力,明显违法违纪违规,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等方面内容。

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读者来信”编辑室副主编张洋说,舆论监督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宣传党的政策主张的过程,就是检视中央决策部署在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情况的过程。舆论监督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它的作用价值就在于通过依法科学建设性地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把群众的诉求解决好,把群众利益维护好。

在肖来胜看来,当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也是矛盾的突发期和多发期,风险挑战相互交织,监督报道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明令禁止、群众深恶痛绝的案件,才能最大程度发挥监督报道的作用。

科学准确依法建设性监督

今年以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刊登了近30篇个案监督报道,所有的监督报道为“零差错”。涉事的地方均表示接受监督、认真整改。张洋说,从问题发现、及时追踪、深入调查到真相被晾出、缘由追究、责任追寻,再到矛盾化解、问题解决,举一反三。媒体做到了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舆论监督的闭环。

“建设性是做好舆论监督报道应该树立的理念,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正错误、促进工作,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李仁虎提到,建设性不仅要发现问题、揭示问题,还要着眼未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2018年,新华社推出《内蒙古“十个全覆盖”工程调查与反思》一组两篇问题导向突出的深度调研报道,反映了内蒙古“有史以来最大的民生工程”——“十个全覆盖”工程在推进过程中产生的巨额债务等诸多后遗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专门会议,传达精神,将“十个全覆盖”解决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一系列后遗症逐步得到解决。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批评现象,是为了改变现象。”肖来胜说,正是立足可行性、注重建设性,这组调研通过监督报道解决了实际问题,纠正了部分干部扭曲的政绩观和当地不良政治生态,起到了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特殊作用。

从严规范加强保障两手抓

“舆论监督是一项慎之又慎的工作,容不得半点差错,特别是对于党中央机关报,要想有权威性、公信力就必须做到选题要贴切,调查要扎实。同时,写出来的稿子也要经得起检验。”张洋说道。

人民日报社今年专门印发了《加强和改进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舆论监督工作方案》,从八大方面提出29项具体要求,坚持从严规范和加强保障两手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策划部副主任张巍提到,对于舆论监督工作,央视也配套制定了新闻中心舆论监督报道流程规范,主要在怎么监督,尤其是防范风险点上作出规定。

除了新闻媒体内部要细化规章制度之外,张路鹏建议,加强舆论监督制度建设,至少有三方面的制度建设需要加强:要有保障性方面的制度建设,明确开展舆论监督的制度要求、保障措施;规范性方面的制度建设,重点明确界定舆论监督的定位是什么、范围是什么、途径和程序是什么;要加强导向性方面的制度建设,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相统一。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新闻道德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孝汉在总结发言中提到,做好舆论监督工作,要强化政治意识,充分认识舆论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责任意识,坚持科学监督、准确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住群众关心、政府重视、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实事求是、认真调查,有针对性地做好舆论监督报道;强化制度意识,建立健全记者采访保护机制,保障媒体和记者依法享有采访报道权、公正评论权、批评建议权等;巩固和完善舆论监督工作机制,强化审稿把关制度,完善采写激励制度,建立完善纠错制度等,以制度的巩固和完善推动提升舆论监督报道水平。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