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乡愁:谁来定义今天的电影(2)
时间:2019-12-12 23:5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电影院所代表的黑匣子、大银幕和集体观影,始终具有奇妙的力量。它不仅是《天堂电影院》中时光的缠绵烙印,也是《双子杀手》中欲望的自我克隆。电子消费社会中,人们越是被多屏隔离成观影孤岛,越愿意被影院绑架,坠入黑暗空间,只为重温集体氛围,获得不一般的沉浸体验。 经典复刻:前传、续集和重拍 经典之不朽,原创之稀缺,本质上都不是电影的问题,而是时代的病灶。大数据时代把艺术欣赏变成速览,互联网上传播的作品不断地被替代、创新和超越。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环节都面临空前的过剩,一旦重复成为常态,原创也随之苟延残喘。 无须拍摄成本,只需后期修复,却能收获比新片更高的收益。时隔数十年,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3D版复映拿下了9.46亿元票房,此次《海上钢琴师》在国内取得过亿元的票房,这是经典电影复刻的商业秘籍。反过来,也映照出一个无情的现实:电影原创能力的普遍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 影迷总是怀念1994年,那一年诞生了许多经典电影。那个时代之所以不可复制,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制片厂“在不赚钱的电影上投入的心血与金钱,和赚钱的电影一样多”。现在看来,上世纪90年代真是好莱坞的黄金时代,而如今,每年北美电影票房前十的电影,原创作品的收益20%都不到。看看好莱坞近年的暑期档菜单,从2018年的《碟中谍6》《侏罗纪世界2》《妈妈咪呀2》《精灵旅社3》到2019年的《哥斯拉2》《复仇者联盟4》《玩具总动员4》……票房主力都在依靠前传、续集、重拍。 原创的没落,首先和IP的过热有关。华特迪士尼公司收购21世纪福克斯公司,标志着好莱坞电影超级垄断格局的形成。迪士尼公布的动画及真人电影计划中,未来5年,大部分是系列电影以及经典动画片重新推出真人版。海外评论指出,如今“好莱坞六大”(现只余“五大”)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IP数量的对决,拥有最多IP的优势在于拥有最多且随时可以拿来炒冷饭的食材。作为一个曾经最富创造活力的电影公司,迪士尼并购战略的大行其道,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好莱坞如今面临的问题:在“拿来主义”和“技术主义”夹击下,原创性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原创的没落,从文学性的剥离开始。文学是剧本创意之活泉。正如美国电影杂志《综艺》披露的情况:通常,好莱坞电影50%都是改编作品,大部分从以往的作品中获得灵感。畅销书、名人传记和昔日经典,是好莱坞最主要的构思来源。而现在,漫画和电子游戏成了新生代大片构思的代表。中国电影概莫能外。2018年,一份对中国电影编剧和创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电影创作存在缺少文化底蕴与精神格局,在艺术品位、思想深度等方面厚重不足等问题,都和当代电影对优秀文学资源的挖掘和提炼不够有关。 原创的式微,还和技术主导下的生产模式有关。自从《阿凡达》开创全3D电影类型后,好莱坞电影开始热衷于各种CGI(电脑合成图像)技术的试验,电脑合成的非人类角色占据了银幕主角,例如《战斗天使》里的阿丽塔、《狮子王》里的真人版辛巴,对于技术的钻研,占据了创作者大部分的时间,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打磨剧本。李安的《双子杀手》亦深受这种风潮的影响。然而,任何电影技术的革新,都需要优质内容作为支持,离开后者,创新就成了没有灵魂的奇幻漂流。 经典之不朽,原创之稀缺,本质上都不是电影的问题,而是时代的病灶。大数据时代把艺术欣赏变成速览,互联网上传播的作品不断地被替代、创新和超越。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环节都面临空前的过剩,一旦重复成为常态,原创也随之苟延残喘。 形态颠覆:跨界、交互和融合 在所有媒介走向高度融合的趋势下,电影工作者要面对的课题是,如何来适应以及引领这场变革。 马丁·斯科西斯的新片《爱尔兰人》注定是今年最受关注的电影。这部3个半小时的电影开播5天,便吸引了1300万的观众,但近一半观众人次的年龄在50岁以上。这恰恰印证了导演的集体焦虑:不同的观影体验正在决定不同的电影形态,传统电影正在成为年老的代名词。 在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的眼里,电影有两种。一种是商品(movie)。即是爆米花电影,主打娱乐性和商业性。一种是艺术(film),即是具有艺术表达的严肃电影。显然,漫威就是一个包装成动作片的游乐园项目,观众仿佛进入了一个电子游戏世界。这是电影的全球性问题,从以明星为核心的商业类型片,到电脑特效技术驱动的视觉大片,再到基于移动互联网为平台的IP跨媒体电影产品,不断升级变化中的电影产品,正重塑着人们对电影形态的认知。设想一下,看抖音、玩电竞长大的这一代观众,凭什么就认定电影的时空概念一定是90分钟呢?凭什么就认为电影只能看而不能玩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