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地方新闻 >

别了,“筛”水(3)

  从钢厂退休的任其桐,是村里见过世面的人。1966年他被招工进城时,家里吃的是旱井水;1994年退休回村后,吃的依然是旱井水;现在退休25年了,吃的还是旱井水。

  “盼着喝上口干净的深井水,甜丝丝的多美!”任其桐说。

  其实,想喝上自己村深井水的人,又何止任其桐一个,全村人都盼着有那么一天。

  对打一口深水井,却没几个人抱有希望。

  但至少,张奎言是真动了心思。

  “临死前喝上一口好水,值!”

  2017年底,新一届村两委换届,张奎言担任支部书记,和新任村主任任立国商量,“要打个深水井”!

  得知村干部们的想法,王晓华和驻村工作队决定大力支持:大家努努力,打个深水井!

  几百年来,世世代代南岭村人为了一口水吃尽了苦头,这井必须打;

  几十年来,一次次勘探、尝试都没有发现地下水,这井能打成吗?

  这两年,当地遇到了少有的大旱。“头一次碰到这么重的旱情!”村里老人说,附近一座修建多年的水库也见底了。

  不过,这也更加坚定了村民们打井的决心,不信邪的他们决定试一把。

  打井的消息传出,全村热情高涨,大家踊跃捐款。无论是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还是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甚至远在海外的村民都捐出了一份心意,全镇干部也捐了钱。

  任其桐从微薄的退休金中拿出了500元。“临死前喝上一口好水,值!”最后一统计,一共收到41200元捐款。

  2018年底,王晓华、张奎言他们在县农委争取到了35万元专项资金,打井的事终于有了着落。2019年5月,王晓华带着村干部跑完了打井所需的全部手续。

  打井要运设备,张奎言带着村干部手搬肩扛;打井需要用水,任立国开着三轮车一趟趟往回拉。而任其桐仿佛忘了自己的年龄,几个月来一直在工地上忙活着。

  7月22日,水井打到280米,打井队决定试水。

  王晓华、张奎言等一大群人围着,眼睛不眨地盯着井口。

  “出水啦!”不知谁喊了一声,一股黄浆流了出来!

  人群一阵欢呼。任其桐走到水管前,弯下腰捧起水,送到嘴边尝了一口,咧嘴一笑,“好水,好水,就是有点泥腥味”。

  然而,没等大家高兴完,水流明显变缓,20多分钟后水停了。

  所有人沉默了。张奎言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当时我都想跳下去”。

  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别是打了个‘黑口子’吧?”村民们开始纷纷议论。打井队的尉学林师傅也垂头丧气:汾河谷地一带像个脸盆,地下水流向谷地,这一带正好在“盆沿”上,想出水得靠点运气。

  “旱井村”打水井,哪那么容易?王晓华和张奎言没有放弃。

  当时,项目中的钱只够打到300多米深,在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鼓励下,打井队决定继续往下打。

  8月12日,井打到337米时,工程队决定再试一次水。“如果还没水,这口井可就悬了!”

  试水前,任立国请来不同单位的三位专家。然而三位专家的意见基本一致,在这一地质构造的300米到350米之间没有裂缝,地下有水的概率很小。

  结果也印证了专家的判断,出水仅仅13分钟。这就意味着,此次打井从技术上已宣告失败。

  当天晚上,张奎言一宿没睡。第二天早晨,这个把自家装修房子的钱偷偷拿来补打井资金缺口的汉子哭了,“花了那么多钱,打了个‘黑口子’,怎么向村里人交代啊”!

  自打2015年驻村,王晓华将全部精力都放到为村民办事上,尤其是四处跑资金,跑项目,修集雨场,打井。孩子生病时,他在帮村民淘井;妻子住院时,他在村里修集雨场;贷款买辆车,天天开着跑手续……

  “放弃之际”的反转

  生活就像一场电影,有时比电影还要精彩。

  第二次试水失败后,打井队停工了。那段时间,南岭人备受煎熬:是继续往下打,还是就此放弃?站在凌乱的工地上,看着空空的水管,不少人想放弃,可回家后看看落满枯枝败草的旱井,大家又不甘心。慢慢地,人心又聚了起来,350米没有水,那就打到400米!

  可是钱的问题最难办。专项资金程序严格,花了钱又打不出水的话,谁来担责任?有干部提出,只有保证能打出水才能批钱。可连专家都不看好,又有谁敢保证呢?

  县领导得知后决定特事特办,先打井后补手续。在他们看来,让南岭人吃上干净的深井水,不正是党员干部的初心吗?

  10月13日,井打到了403米。任立国再次从外地请来专家评估。坐在井口,这位专家直言:就算到900米也难打出水!

  所有人的心一下子沉到了底。

  下午3点,王晓华召集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村民代表开会,正式宣布“打井失败”!

  全场一片沉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