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青年拍摄纪录短片用镜头来刷新中国印象
时间:2019-06-05 15:4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细雨成阴 点击:次
原标题:用镜头来刷新“中国印象” 图为2019“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启动仪式“全家福”。张建恒摄 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青年佘瑞尼(左)在重庆拍摄意大利原外交官张卢卡的辣椒创业。李伯绅摄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影视学院青年莫兰芝(左)与中方制片人梁蕾拍摄重庆金刚碑古镇。杨诗琪摄 在中国厦门的鼓浪屿,有一家91岁高龄的钟表店“盛昌钟表行”,这家店在1928年创办,历经风雨,是厦门著名的老字号,有着许多令人着迷的故事。 2017年的夏天,盛昌钟表行迎来一位外国客人——克里斯蒂安。他来自南非,是一位学习影视的学生,到钟表行是为了完成一部微电影《表述》。微电影讲述的是盛昌钟表行一位名叫李欣的修表匠的人生故事。这部微电影获得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三届国际微电影节优秀作品奖。 把克里斯蒂安和盛昌钟表行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叫作“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会林文化基金主办,每年邀请100位外国青年来中国拍摄纪录短片,让外国青年通过实地体验与拍摄来了解中国。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看中国”项目正是把外国青年与中国青年、中国文化联系在一起,为外国青年亲身感受中国提供了平台。这不仅能够增进友谊,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发展,也有助于推动共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 “他影响的是一群人” 回忆起2011年第一届“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举办时的情形,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看中国”项目创始人黄会林依然记忆犹新,“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来自美国的青年们一直不肯上车,而是东瞧瞧、西看看。问他们为什么不走?他们说,你们怎么会有这么现代的航站楼?” 美国青年的这一疑问让黄会林甚为感慨,“在他们眼里中国是落后的、神秘的。他们对中国的认识落差如此之大、误会如此之深,对中国文化了解基本上是空白的。” 自2011年起,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连续8年举办“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邀请不同国家的青年来中国,在中国青年一对一的协助下,进行文化体验与影像创作。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汉字难传播,中国话难学习。所以我们决定用影像的方式来传播中国文化。”黄会林表示,影像传播不仅是要把中国自己拍摄的影片带到国外,还要请外国青年来中国拍摄,让他们的眼睛和镜头来看中国,感知中国。 “看中国”是文化体验项目,参加项目的外国青年每人在华期间要完成一部短片的拍摄,长度在10分钟左右。这部短片要在外国青年来华的最后一天在拍摄地展映,之后便带回各自的国家去放映。 “每一个来参加项目的青年,背后有他的家庭、亲友和同学,他影响的是一群人,改变的是和他相关的一群人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黄会林说。 “看中国”的项目由小慢慢变大,第一届只有来自美国的9个人,到第三届就有来自5个国家、4所高校的24位青年来参加,第四届则有8个国家、8所高校的58位青年参加。从第五届开始,每年就有100位左右的外国青年参加,这些青年的国籍和所属高校也越来越多。 据统计,8年时间,来自55个国家的508名青年,在中国24个省市共拍摄完成507部“看中国”纪录短片,这些影片在脸书、推特、YouTube等国外网络平台上被大量观看、转发、评论,并在美国罗德岛电影节、中美电影节、萨拉热窝电影节、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等赛事上斩获100余项国内外奖项。 今年,第9届“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已经启动,约50位外国青年已来到中国拍摄短片并展映。未来几个月还将会约50位外国青年来到中国,完成体验中国文化的拍摄之旅。 “我对中国很感兴趣” “看中国”项目搭好了台,就需要有外国青年们来唱好戏。 伴随项目的不断成长,选拔参加项目的外国青年渠道也越来越宽。现在大致有三条渠道可以报名参加项目:一是项目组委会面向五大洲50余所高校发送招募书,由学校选拔、推荐申请者;二是通过全球影视联合学会联系相关成员高校,由高校选拔、推荐申请者;三是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青年电影人慕名而来,主动联系主办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