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的成绩单让人眼前亮信心增(产经观察)(2)
时间:2019-12-18 17:5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对农业经理人的需求总量将达到150万人左右”“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运维员等相关人才缺口将达300万人”……自今年4月,人社部等三部门发布13个新职业后,新职业需求呈井喷态势。 “从年初一直忙到秋收,中间就没歇过,订单实在是太多了。”一年的忙碌,让农业无人机驾驶员邱辉黑了3个色度。“刚开始,乡亲们不理解我们的工作,现在,我的堂弟们都想学无人机驾驶技术,收入好,还受乡亲们尊敬。” 除了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新职业,还有很多新奇的从业领域展现在大众面前,如密室剧本设计师、宠物摄影师、非遗菜系传承人、头皮养护师……其中,经初步估计,光全国专职或者兼职旅拍师已超过100万人。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新职业是以兼职、灵活就业等形式出现的,这些岗位的就业质量有多高、对传统岗位的补充性有多强还有待观察、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说。 新就业机会不断涌现的同时,一些传统就业岗位也在消失,引发就业结构变动,最典型的莫过于“机器换人”。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行业不可避免要进行分化重组、优胜劣汰,这必然会对就业结构带来影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说,自2017年开始,中国上中下游行业集中度明显上升,并带来劳动者就业岗位的变化。特别是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对就业会带来影响。“历史证明,技术进步就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产业调整、升级的基本驱动力,也会对已有工作岗位实现替代,对就业产生影响。” 刘元春表示,在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技术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已经显现。研究发现,随着技术的升级,尽管第二产业每年仍保持较快增速,但其就业总量反而会减少200万个左右。 通过改革,提高人才岗位的匹配度 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产生的影响难以避免,但这一挑战,也是我国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机遇。 智联招聘CEO郭盛表示,产业发展方式在变,企业生存方式在变,岗位分布情况必然也在变动,既有缩减、消失的岗位,也有新生、扩容的岗位。要提高人与岗位的匹配度,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让人才具备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二是让人才可以自由流动,从而提高匹配效率。 “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转型升级,实质上是劳动力结构、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尹建堃说,制造业能否顺利转型升级,关键要看能否形成有效的、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产业工人队伍。 当前,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主要来源为农民工群体,他们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介绍,2011年的调查显示,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6年,恰好适应要求劳动者有9.1年受教育年限的第二产业劳动密集型岗位,以及要求9.6年受教育年限的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岗位。但是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更多岗位将转为技术密集型。根据测算,第二产业技术密集型岗位要求劳动者有10.4年的受教育年限,第三产业技术密集型岗位要求为13.3年。 “农民工的现有受教育程度,尚不足以支撑他们转向技术密集型岗位,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蔡昉说,因此,大力推广技能培训颇为关键。 今年以来,我国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5000万人次的培训,同时,大力推广新型学徒制,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试点,着力补短板、强技能,以期让我国人才供给更符合岗位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培训不仅包括技能本身的培训,还包括职业素养培训。”郭盛说,在去产能背景下,有不少产业工人难以顺利转向服务业,是因为产业工人从事的往往是机械式、重复性劳动,而服务业人员更多比拼的是心力和脑力。“培训的关键,不在于具体技能,而是要让产业工人接受服务性行业的思维模式,培养新的职业素养。” 要做好第二件事情,提高人才与岗位匹配效率,应当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才可以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