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少女》:用青春逗趣,为校园题材赋能
时间:2019-12-19 09:0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原标题:《闪光少女》:用青春逗趣,为校园题材赋能 “闪光少女”的故事,曾让无数人找到了关于青春的全新注脚。这一次,《闪光少女》的故事重回小荧幕,原编剧带着剧版《闪光少女》回归,不以谈恋爱为主线,记录多元文化碰撞、塑造当下学生真实群像的剧版《闪光少女》,呈现的依旧是“现在进行时”的纯粹青春。 以“青春”诉“青春” 没有怀旧滤镜、没有成年人的怨艾,是剧版《闪光少女》秉承的年轻态度。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台词设计等方面的构思洋溢着轻松逗趣的氛围和直冲云霄的青春活力。校园生活里的犯懒和逗趣;二次元少女的反叛着装;和老师、家长对峙时巧舌如簧的“新生代哲学”……《闪光少女》不沉溺于缅怀过去、不纠结于展望未来,而是选择书写一种“活在当下”的美好。 “青春压轴,岁末闪光。” 《闪光少女》的核心是友谊和追梦,用不加修饰的的形态表达青春。女主陈惊从最初的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到重燃斗志、组建民乐乐队,新一代年轻人的“懒宅”和不服输都被生动刻画。其实,青春不正是时而无所事事,也有着一触即发的斗志昂扬吗? “只有身体放松,大脑才能轻松,心灵才能自由,我是用修禅的状态学习音乐,好吗?”“看书对于我来说,属于极限运动了”“我,你们是知道的嘛,身体的构成,三分之一肌肉,三分之一血管,三分之一乐观”。台词的金句频出是剧集的一大亮点,也使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化。 不同于占据市场主流的校园剧,《闪光少女》更注重对当下学生生活事无巨细的真实还原,其中不乏更鲜活、当下的角色形象刻画。剧中爱用网络用语对话、“二次元”着装、热衷手办等琐碎日常,塑造出当代学生群像。女主陈惊不修边幅、古灵精怪,经常闪现些无厘头的“歪主意”,引发一连串的搞笑故事;男闺蜜李由看似畏畏缩缩,却默默保护着朋友,逐梦时也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坚定;帅气寡言的“小霾”有着对民乐的执着和胜不骄败不馁的沉稳;沉默另类、生活中只通过手机和大家交流的“二次元”少女樱仔则在友情、音乐的帮助下逐渐敞开心扉。 拒绝传统套路的《闪光少女》描绘了鬼马搞怪的“2.5次元”青春,因此,它的构思具有时代感,选角也倾向于“非流量”的稚嫩脸庞,在互联网和现实之间无缝切换,敢于把二维的梦,做成三维的梦想。 碰撞式的文化赋能 影射现代生活的《闪光少女》,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由此激发出的意想不到的年轻活力,记录着传统文化在时代背景下的焕然新生。 第一个场景就以欢快戏谑的民乐作为背景音乐的《闪光少女》,在青春成长的主题之外,还弘扬了以民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扬琴少女陈惊,大堂鼓乐手李由,琵琶乐手塔塔等民乐学生演奏的各式传统器乐,以及令人耳目一新的“2.5次元”民乐乐队——以往校园剧中少见的设定,令剧集视角显得尤为新颖。不盲目推崇西洋艺术,而从中华特色器乐中汲取灵感的《闪光少女》,承载着传统艺术的文化传播。 鼓点营造出的多变节奏,多种曲式延展出多样的情绪变化,剧中的民乐乐曲并没有刻板印象中的老气横秋。既能演绎出荡气回肠的恢弘大气,也能与剧集轻松愉悦的氛围相得益彰。 民乐与西洋乐两种艺术的碰撞也极具思辨价值。故事通过“斗琴”环节被推向高潮,竞技的最后,引出艺术突破文化壁垒的兼容互通。 陈惊组建的民乐乐队展现了传统艺术和年轻文化的碰撞交融。一众二次元少女对于传统民乐有自己独特的感知方式,而学生群体中也是“二次元”与“三次元”并存。在复合文化环境下诞生的“2.5次元”民乐乐队,是“宅”与“燃”的融合,也让中华传统器乐的艺术风格衍生出年轻化的表达。由多个次元壁的学生共同创作出的新形态民乐,多变的曲风令人振奋,“潮”感十足。剧里剧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体会到中华民乐的魅力,开始尝试艺术的革新,指引着传承和创新的新趋向。 “青春限定”的价值传递 “敢说敢做”是该剧的性格特质。剧中借人物的言行,传达出懵懂却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年轻态价值观。 “我没有别的长处,但是我有的是时间”“世界这么大,我才不会随随便便给自己贴禁止出入的标签呢”“99%能输,1%会赢,那这种事就值得干啊”……对年轻群体而言,《闪光少女》强调了敢于追梦、不畏失败、乐观向上的青春正能量。民乐乐队成员对生活敢自嘲、向偏见发起挑战,“敢于坚持就一定会获得成功,敢于放弃就一定会收获快乐”的独特哲学是专属青春的活力张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