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巴金,风范依然照人清(3)
时间:2019-12-20 11:0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你对我是有“知遇之恩”的,像是我的引路人。1933年,我还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无名大学生,写了一个剧本《雷雨》,四处投稿,不被认可,这对我是个巨大的打击。试想一下,一个年轻作者经过辛勤劳作,写出一部好作品,但无人发现、推荐、评价,那种感觉就像是把自己的文章投在水里,任它浮游四海,没有人来理睬,最伤害作者的自尊心。 后来,你从上海来北平看望沈从文,住在《文学季刊》编辑部所在地三座门大街14号。在南屋客厅旁那间用蓝纸糊壁的阴暗小房里,你看到了这个放在抽屉里近一年无人问津的稿子,你以艺术家的敏感和鉴赏力,发现了《雷雨》的价值,一口气读完了,成为第一个被《雷雨》感动的读者,你还为之落泪。第二天,你就将剧本推荐给郑振铎,并且作主将这个剧本在《文学季刊》一卷三期(1934年7月1日出版)上一次刊登完。 识马不容易,识人更难。你把我介绍到文艺界,以后我的每部稿子,都由你审看、发表。我是何其有幸。 我的第二部作品《日出》面世后,文坛上众说纷纭,也有不少批评,你却同样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和肯定。你断言《日出》是一部杰作,认为“它和《阿Q正传》《子夜》一样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最好的收获”,这深深鼓舞了我。 你在《大公报》的文艺副刊发表文章《雄壮的景象》,指出从《雷雨》到《日出》我的创作在题材和思想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你认为《日出》“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它触及到了我们社会的各方面”,“它所表现的是我们的整个社会”。对于很多人批评结尾太悲观,你也进行了反驳和分析,“单单暴露这社会的黑暗面是不够的,它还隐约地指示了一个光明的希望”,你肯定了我对结局的描绘和刻画, “这是一个多么雄壮的景象!这是一个多么乐观的结局”。 再后来,我对你的经典作品《家》进行改编。我的观点是,对小说的改编不应该是匠艺式的,而是一种真正创造性的改编,所以我在剧作中融入了我对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和人生感受。可搬上了话剧舞台后,我的改编和诠释也饱受争议。依然是你,自始至终都大力支持,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你认为我的改编让话剧《家》具有了独立的生命。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 于我而言,如果没有你,我想我或许还要走无数的弯路,或许会因为不被认可而放弃这条文学道路。是你“慧眼识英才”,发现了我,也成就了我。 也是你,在我晚年消沉的时候,写信劝慰我,你说“感到人活着,无论遇着什么,活着还是要有劲,有点分量”。那时你的身体也不好了,600字的信,你要写很久,每个字都写得很吃力,却依然惦记着我。 你是我的伯乐,亦是我的知音,我是曹禺。 (四)读者篇上海武康路113号,是一幢独门独户的花园洋房,林荫之下的铁皮门很小,毫不起眼,格外低调。定居上海后这两年,我曾很多次路过,却都不曾留意。 这里是你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住得最久的地方,你在这住了四十多年,在这里创作完成了《团圆》《随想录》等诸多重要作品,这里也是万千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圣地! 今年是你诞辰115周年。为了纪念你和友人走过的岁月,巴金故居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共同推出“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全国巡展。我带着不足两岁的女儿和老父亲前往参观,原以为参观者不多,没想到却非常热闹,小小院子里挤满了人,很多人都在追忆你的故事,我的女儿对你的打字机颇感兴趣,几次要我抱她去看。 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封你和友人的信,真挚的友情令人感动。 这里面,有彼此诉说深长感情的,比如沈从文夫妇珍惜你赠的书:“过去一些熟人朋友看到我家有您前面那四本(《随想录》),多来借阅。借是借出了,我心里总犯嘀咕,怕收不回,因为上面有您亲笔题字。” 张兆和写道:“您在病中寄来的信和剪报,令我们深深感动,从文看后哭了。我们万分珍重你的友情,常望你保重,今年能够见面。” 这里面也有“约饭”的,老舍留下的便条说:“巴金兄,明天中午在全聚德请您吃烤鸭。” 还有一起讨论工作的,鲁迅在信中说起校样的修改方式:“巴金先生:校样已看迄,其中改动之处还不少,改正后请再给我看一看。”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