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有这样一群新华社记者……(2)

  2018年10月20日,西藏分社记者薛文献(右二)、张京品(右三)、旦增尼玛曲珠(右一)在西藏林芝市墨脱县墨脱镇玛迪村临时救灾安置点帐篷内采访受灾群众。(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 摄)

  新华社记者说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藏人,我也遇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眼冒金花、呼吸困难、脚步沉重。”

  新华社记者说

  “经常偏头痛、拉肚子、流鼻血,常常夜半醒来无法入眠;强烈的紫外线晒伤了脸,全脸发烧、灼痛、脱皮,4个多月不能洗澡,全身酸臭。”

  2017年6月27日,参加科考报道的西藏分社记者薛文献在龙匣宰陇巴冰川雪地上爬行,雪下是冰河。(扎旺 摄)

  新华社记者说

  “徒步两天攀至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进营地,在山上一度出现幻觉,下山后双脚被水泡填满。”

  新华社记者说

  “在海拔5000米插着吸氧管写作,在海拔6000米拔掉吸氧管就能采访、出镜,是工作常态。”

  2018年11月17日,完成金沙江堰塞湖抢险报道后,回拉萨途中,报道组成员疲惫地在车上睡着了。(新华社记者 坚赞 摄)

  新华社记者说

  “尽管很艰辛,甚至很危险,但走过的这些路,经历的这些事,夯实了我作为新华社记者的基石。”

  新华社记者说

  “在高海拔地区践行‘四力’,就是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英雄气慨,但吃苦不是目的,拿出优秀的作品,才有意义。”

  2019年1月28日,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周健伟(左三)、张京品(左一)、白少波(左四)在海拔最高的那曲市安多县气象局采访。

  于是

  他们去了西藏最偏远的村庄

  住在西藏最复杂的村庄蹲点

  去了“天下第一气象局”

  ——安多县气象局

  去了世界海拔最高有人值守火车站

  ——安多火车站

  去了青藏铁路海拔最高、养护难度最大的

  唐古拉线路车间等地

  去了很多多年来

  甚至没有记者涉足的地方

  2017年9月3日,新华社西藏分社副局级编委罗布次仁踩着泥泞路到西藏墨脱县基层采访。(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2017年8月17日,西藏分社记者洛登(左)在拍摄西藏环保主题视频时,与护林员一起走进藏东密林深处,体验式采访护林员一天的工作。(新华社记者 坚赞 摄)

  他们还去了

  中国海拔最高的乡——普玛江塘

  走遍了中印边境一线2000多公里

  建立了中印边境影像库

  他们为“攀登路线堵车”“登山者丧生”等

  舆情热点提供最真实的信息

  他们在洞朗事件等特殊战役性报道中

  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

  最深刻的新闻

  一定在最难忘的战场

  用生命换来的作品

  一定会有生命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

  新华社记者来了也扎根了

  他们笔下的字

  带着“酥油香、糌粑味”

  2019年5月23日,西藏分社记者何程(右一)在我国海拔最高的县双湖县(平均海拔5000米)采访牧民。(新华社记者 周锦帅 摄)

  因为

  他们和当地人一样生活

  捡牛粪生火取暖

  爬楼顶扫雪

  发电抽水洗衣服

  睡藏式沙发

  沾辣椒吃生牛肉

  喝酥油茶吃糌粑

  ......

  2017年2月20日,西藏分社记者坚赞在冰封的纳木错湖边拍摄牧民冬日生活。(新华社记者 洛登 摄)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

  有这样一群新华社记者

  无畏艰辛也不怕吃苦

  他们走了很远的路

  到了很多未曾报道过的地方

  如果问他们

  怎么历练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他们眼里有高原上的风景

  脑海中装下了藏族人民的故事

  他们脚踩进没膝的大雪里

  笔下的文字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

  2017年6月27日,西藏分社记者索朗罗布在龙匣宰陇巴冰川雪地里爬行,雪下是冰河。(新华社记者 薛文献 摄)

  他们只是“新华社记者”中的一小部分

  关于新华社记者的故事还有很多

  他们常常忙着记录时代、记录他人

  却忘了提笔也写写自己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