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世界之巅上的四力答卷(2)

  “在采访中最怕什么?”我们问西藏分社的记者。是高原反应导致的头痛、思维迟钝,还是苦于找不到好的线索?他们回答,这些问题都会遇到,但主要是担心发稿时效慢。

  陈尚才说,在高海拔地区每思考一篇稿件,每写一个字都是对大脑的折磨。但他最怕下基层时风雪连月,断电断网,稿子发不出去。

  2019年5月,“90后”女记者王沁鸥从海拔5200米登山大本营,攀登到海拔6500米珠峰前进营地,一路采访用了两天时间,为了及时回到有信号的大本营发稿,下撤时仅用了8个小时,一度产生幻觉。

  2019年5月21日,西藏分社记者王沁鸥从珠峰登山大本营徒步前往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新华社记者孙非 摄)

  吃苦不是为了让别人点赞,在西藏分社几乎没有人在微信朋友圈晒“走基层”吃苦的照片。

  王沁鸥和同事在素有“魔鬼营地”之称、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进营地,完成长达1小时的中英文出镜拍摄,但在播出的视频中,除了极少数必要的镜头外,她再没有现身。

  她说,“新华社记者的职业操守不允许我个人为秀‘存在感’而工作”。

  从前进营地下来,这位北京姑娘整个人变了样,皮肤被晒得黑红,嘴唇开裂,头发油腻不堪。

  “为什么要上6500?”王沁鸥说,不上去就不知道珠峰垃圾状况究竟如何,尤其是冰川与雪线附近的情况,作报道心里就没有底啊。

  2018年10月14日,西藏分社记者张京品(右一)在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金沙江堰塞湖安置点采访受灾群众。(新华社记者刘东君 摄)

  被那曲干部称为“藏北寻宝人”的年轻记者张京品,在践行“四力”中挖掘出不少感人的典型人物。

  高海拔的安多县多玛乡,在电子地图里都搜寻不到。当地一些干部说,“我们这里就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地方”。但就在这里,张京品挖掘出扶贫干部典型藏族村支书古多的先进事迹。

  2017年6月26日,西藏分社分党组书记、社长段芝璞(左三)带领科考报道组党员索朗罗布、吕诺、罗布次仁、李成颖、黄波涛、薛文献(从左至右),在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上重温入党誓词。(昂翁彭措 摄)

  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援藏的分社副总编辑吕诺在报道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时,历时30多天,行程上万公里,平均海拔近5000米。在最艰难的阿里段,其他媒体都放弃了追踪,她带领的小分队却坚持到了最后,揭开了“无人区”科考的神秘面纱……

  由于高强度的工作,吕诺的心肺功能受损,分社强制她不能再上高海拔地区采访。然而,远方的呼唤仍然不时在她心中响起。

  她忘不了,在寒冷刺骨的那曲羌塘“无人区”采访,汽车突然陷入泥沼,没有网络没有定位,深夜里她与两位同事互相搀扶,凭着记忆徒步找到途经的工地,最终走出时抱头痛哭。

  2019年4月7日,西藏分社记者张宸(右一)与同事在前往边境乡玉麦采访途中遭遇塌方,大家下车清理路上的滚石、泥土。(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 摄)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团结凝聚人心,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西藏分社精神,感召一代又一代新华人在高原前行。

  1950年,新华社第二野战军支社的5名战地记者随十八军进藏,边作战,边修路,边报道,1951年8月1日于昌都成立新华社西藏分社……

  通过践行“四力”,西藏分社近年不断加强全媒化、专家型记者的培养,在涉藏研究、边境问题及登山领域涌现出一批后起之秀,凝聚了一支本领高强的队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