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亿非法集资案一审 超越集团杨清河被判无期(2)
时间:2019-12-22 09: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杨清河是安阳人,在安阳做出贡献,盖高楼大厦,也给安阳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2018年3月29日,杨清河案在汤阴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时,公诉人对杨清河说。 作为超越集团实际控制人、河南省原人大代表,杨清河本人及其创业历程,在安阳当地几乎无人不知。 王晋江告诉新京报记者,杨清河1967年出生于安阳县的农村,家境贫寒,父母都是普通农民。9岁那年,他的父亲因病去世,留下杨清河姊妹6人及2000元的外债。 那时的杨清河,将读书当做摆脱贫穷的唯一出路。但高考那年,因过度疲劳、营养不良,他患上严重的眼疾,双眼的视力降至0.01、0.03,几近失明。花了2000多元,看了半年病,也没有恢复,被迫退学。 “少年生活,是以我的一次自杀来结束的。”杨清河曾在一次报告会上提到,1984年春节,家人为他谋求出路,并建议他去当算命先生。“这个想法真的(对我)打击很大,想寻短见,我吃过20多片安眠药,后来不知道怎么着醒来了。” 后来,杨清河进入村里的玻璃厂当采购员。1985年,18岁的杨清河拿着在玻璃厂挣得的积蓄,到100公里外的濮阳市清丰县,开了一个建材门市,不久后,经营范围扩大,增加了家用电器。 通过销售黑白电视等家用电器,杨清河赚到第一桶金。两年后,他存下40多万元。那个时候,“万元户”都是相当不得了的。 1988年,杨清河借鉴老乡张少鸿在郑州办读书社的模式,回安阳创办读去读来读书社。张、杨虽无交集,但有诸多相似之处——安阳县人、出身寒门、读书社起家,最终均因非法集资的罪名获刑。 当年在读书社工作的马惠卿称,读书社的经营模式是,学生缴纳10元押金和2.8元折旧费;社会上的人缴纳15元押金和10元折旧费,便可免费借书一年。“后来成立文化公司,业务就大了,100块钱办一个读书证,1000块钱办10个读书证,一年到期之后,这些钱就会退还。” 王晋江告诉新京报记者,1989年10月至1992年,3年多时间里,读书社的门店数量达到10家,书刊数量达到100多万册,读者增至6万余人。起诉书显示,杨清河在此时,已通过读书社的方式进行非法集资。 18家分店和电视台广告 王晋江透露,1992年,杨清河成立安阳超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从这一年起,超越开始“北上南下”。 在超越集团发展的过程中,民间借贷的影子始终形影不离。杨清河称,“1992年开始搞民间融资,以投资房地产、煤矿等实体项目的发展,向安阳市及周边读书俱乐部的会员,以每年年化7%的利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资料显示,超越集团包含三个集团,分别是超越企业集团、彰德府文化集团、联兴矿业农庄集团,分别负责融资、房地产、矿业。 凭着民间融资和业务扩张,杨清河在29岁时拥有近1亿资产。杨清河曾在作报告时提到,“1996年超越集团就注册成立了。房地产、保健食品、学校、培训、餐饮、煤炭,我们都进入了。1996年的时候,我们的资产已经接近1亿。” 2003年,马思佳按照杨清河的安排,负责超越集团社会融资业务,该业务由超越文化公司具体负责融资,这家公司的前身就是读去读来读书社。当年,安阳华通集资诈骗案爆发,两年后,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集资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华通负责人宋跃福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判决书显示,杨清河称,2003年华通的事,对他有警示。“我头上就绷着一根弦,知道有融资的功能,但是不敢用。” 2004年底,安阳市超越置业中介有限公司成立,超越集团的融资业务转移到该公司。杨清河供述,“之前有借款规模也小。做彰德府项目的时候,当时也贷不来款,没有办法了,才放大融资功能,这样才得来钱。” 超越置业中介公司下设18家分店,每个店设有店长,面向群众融资。“具体融资办法由杨清河提出,方案和利息都由杨清河直接定。”判决书显示,马思佳称,日常融资由杨清河给我和置业中介公司经理下达,再由经理向18个分店下达任务安排执行,收到的集资款最终交给资金监管部,所有项目投资,都需要由杨清河提议,这些钱的花销也需要他同意。 “公司缺钱的时候,就拟订好借款协议,盖好章,通知分店领手续,然后制作条幅挂在店里。”判决书显示,超越置业中介公司副总经理左秀婷称。“公司要求给群众介绍的时候不说本金利息这样的词,换成意向金、赔偿金这样的概念,当时各个分店按照公司的安排向集资群众介绍的几个主要项目是彰德府威尼斯印象和伦掌煤矿、王家岭煤矿。”超越集团员工高依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