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新型传销:“民间互助理财”如何设局拉人(3)
时间:2019-12-23 22:4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如何识破冠上国家扶持项目的名头,披着互助养老外衣的传销骗局?如果误入了该怎么脱身?裘叶表示,对于所谓的国家扶持项目等,一个谨慎的消费者前期是要进行很多考察工作的,需要去考察他宣传的内容是否真实,而且要通过多种渠道去进行了解,例如可以去国家的某个部委官网查一下是否有这个项目,对于这些信息,投资者要有一定的分辨能力。 目前变相传销,尤其是以保健品、收藏品、投资等为载体的骗老类传销这类传销事件层出不穷。有些传销组织不仅给老人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影响其身心健康,进而破坏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类似的传销行为为什么会屡禁不止?是不是监管难度很大?裘叶指出,传销组织无论以某种名义来进行宣传,实质上就是收钱最终跑路路,在前期没有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监管部门可能很难去判断。而且现在传销组织用上了一些理财类或者金融类的方式,前期很难判断它到底是一种普通的民事行为、金融类的投资行为还是违法犯罪的传销行为,等到后期有人发现是个骗局再去举报,这时项目的状态已经比较大,包括进一步去查实到最后定性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对于监管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现在基本上是事情出来之后监管部门才介入,但很多情况下,消费者的投资利益可能已经受损,最后能否追回来钱也非常不乐观。 裘叶认为,监管现在有点滞后,应根据不同的渠道,前期进行相应的监管,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监管部门什么时候介入会更好一些?有没有可能提前介入呢?胡晓表示,现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和网络支付的便捷性也让这种骗局很快得到扩散,很多传销组织还会利用股权投资、金融互助、共享经济等新名词进行欺骗,如果投资者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就很容易上当。而普通的投资者进去传销以后会变得贪婪,这时候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帮凶,很多明显可以预见的风险和行为都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不会主动去寻求监管部门的帮助,问题就很难及时得到遏制。 如今传销案件有新变化,新型网络金融传销案件屡见不鲜,这些传销行为有所谓的金融性、隐蔽性、跨区域性,监管确实存在一些难度,那么如何监管网络金融传销才能有效遏制传销行为?裘叶律师认为,网络传销案件相关部门有相应的预见,比如通过设置一定的热词,或前期有一定的搜查或搜索能力,但是要明确的是因为它披上金融性或者其他的“外套”,所以在核定事件到底是违法行为,还是普通的金融投资情况,要经过一系列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因为有这种行为就直接定性,所以确实前期在做工作的时候有一些困难,但是现在监管部门也在加大监管力度,设置一些工具,如果后期确定才有相应的动作,但这除了监管部门之外,也需要普通消费者提高理论或者认识。裘叶律师提示很简单的一点,“天上掉馅饼”的事是不可能存在的,比如消费者投入49800元,什么都不用干,就能拿6万元钱,这个利息明显高于银行,这个时候就应当有一定的警觉性。人们经常说高风险意味着有高收入,但是什么风险都没有仍然有高收入,这时应该有个提醒意识,希望消费者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 消费者选择投资项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裘叶提醒,首先要看项目所宣传的东西符不符合自身实际,比如银行理财前期会给消费者做调查问卷,确认消费者承担责任风险有多大。第二,对于目前宣传的很多高收益产品,其实对于消费者来说要明白“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那么这些风险消费者能不能承担?如果自身承担不了,那么裘叶建议还是不要参与这些所谓的理财或者投资行为。第三,目前这种投资行为需要消费者一定的知识结构,而不是随便都能够加入且成功获利,所以这一部分还是要提醒消费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给予实际考虑。 针对这个问题,胡晓律师提示要记住四个字: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有最基本的两个层面,从法律层面可能要看一下这是谁发的产品,是不是正规金融机构;第二,在签约过程中有没有必要的风险提示,不管是投资有风险的警示语,还是落实到合同中有没有显著的、醒目的风险提示,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没有多半是有问题的。从财务分析层面看,消费者要考虑下投资的项目到底是什么?有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在支撑,要分析一下它在多长周期内能提供多大的产品回报。 (原标题:揭秘新型传销骗局:“民间互助理财”如何设局拉人) 责任编辑:佟佟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