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两部爱情电影的迷与悟即使芸知道仍会被光留下(2)

一道神奇的白光闪过,抓走了很多情侣。于是人们以一以贯之的二元对立思维,认为被抓走的就是相爱的,没有被抓走的就不是“真爱”。这显然给留下来的人带来很大的压力,于是他们纷纷寻找“真爱的证明”。即便仅仅从这个故事的动机来讲,《被光抓走的人》都应当列入今年最值得一看的国产电影之列。在“甜宠剧”泛滥的大环境下,这部作品有两个尖锐的“刺破”:第一,它对大众所谓的“岁月静好”的刺破;第二,有一句从黄渤扮演的中学教师口中说出的台词,非常令我感动。他最后承认:“我是一个伪君子”。

虽然从影片的结尾来看其实他是非常不彻底的,但这句话依然令人感动,因为东方文化中有着非常坚固的“爱面子”的传统,生起一点点这样的觉知都是很困难的,更不用说自我揭露、忏悔了。

但与此同时,这两部影片又引发了我可能游离于电影之外的思考。那就是,当这些电影里说“爱情”的时候,究竟在说什么?为什么“真爱”仿佛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终极信仰?比如说,在董润年的这部电影中,所有人都要得到自己“被爱过”的证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释然,却没有一个角色思考过爱为何物,里面的人物看似最后都获得了答案,实质上却依旧盲目而狭隘。

张爱玲说,现代都市里的人是悲哀的。我们总是先看到海的图片再看到真的大海,先读爱情小说再谈恋爱。不知为什么,“爱情比天大”成为了一种执念,这特别明显地体现在咱们的影视剧里。

表面上看来,《被光抓走的人》好像比《只有芸知道》有更为深入的探讨,但实际上国产电影在这个问题上走得最远的恰恰还是冯小刚。《非诚勿扰2》中那个离婚典礼,恰恰是最接近我们所说的“爱情”之本质的:那一对恋人只有在分离后才无比痛苦地认识到深爱着彼此,如同一位令人尊敬的智者说的那样,假如一对伴侣在婚礼上观想他们其实随时都有可能分开的话,反而可能会真的比较长久一些。

《只有芸知道》恰恰正是缅怀——我们关于这段不了情的一切信息,其实都是来自于男主人公在女主人公离去后单方面视点的“忏情恨”,恰恰正因为如此,这个貌似平滑无瑕疵的爱情故事才得以成立,却也因此如童话般脆弱。

莎士比亚不是说过么:“离别,是这样令人甜蜜的忧伤……”

爱情为什么需要愚蠢来证明?

《只有芸知道》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所谓的“安全感”。女主人公始终处在深深的不安全感中,而男主人公好像恰恰可以给她提供这种安全感——然而这只是一种好像,记得结婚戒指对他而言的重要性吗——婚戒,就是不安全感最明显的标志物。这种不安全感就是亲密关系的血液和骨髓。这种不安全感来自何处?并不是“芸”的疾病,它来自于亲密关系本身的无常,或曰不确定性。因为我们不可能自己一个人圆满这件事情。但是,亲密关系却是在各种无常中最无常的。因为我们的念头不断地生、住、灭,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因为它要依赖于一个有着八万四千烦恼,念头起起灭灭的对方——有这么多不确定因素,怎会有安全感呢?

举个例子,静谧的月夜,湛蓝的湖面倒映的月影。这便是最美满的亲密关系的写照。然而,只要吹起一阵风,这个美妙的意境便顿时不再——而这阵风就是我们的心。我们无法让自己的心如如不动,却无时无刻不在要求对方如如不动,不是妄念又是什么呢?

因为这种不确定性,我们产生更大的期待——或者说,期待和证明,几乎就是亲密关系的本质。为什么影片中的“人狗情未了”虽然简单,却完全能够成立?因为狗狗不会说话!所以它只能接受主人公的全部情感投射。但人就不一样了,我们的心见到了那个自己喜欢的“类型”,一下子就执著了,要“占有”。但我们的心又是狡猾的,它试探、伪装,它的每一个奉献和付出都渴望回报,在给予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拿着计算器。

《被光抓走的人》中,王珞丹演的那个傲骨贤妻的故事线表面上是几个女人揪斗渣男——白领妻子,俗艳小三,贵妇小四——她们实际上是在互相斗,是为了证明“他爱的是我”,如此他便是“我的”,即便是那个看似孤高寂寞冷的妻子。这甚至成为她们生活的最高意义。“他可以为我去打架”“他可以为我去死”就是爱的证明。

在这两部影片中,我们不止一次见到这种愚蠢的证明。可是证明了又如何呢?无非是用来喂养我们的那个造作的“我”,它因为占有,因为“我的”而洋洋得意(无关性别,男女的逻辑都是类似的)——但是,这种得意并不能长久,很快就会有下一个烦恼,需要下一个证明。因为我们心里的风在不停地吹,所以要去看极光,看蓝鲸……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