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差异化转型的生存之道:“网红”or清静(2)
时间:2019-12-30 18:1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如今扶持资金下来了,他打算在图书品种内容上“深耕”,做大做强艺术设计方面的图书和外语文学图书。“我们书店的英文原版书比列高达40%,还有好多艺术设计类的图书,都是直接从国外进口过来的,这些书很少能在网上买得到。”陈鹏还表示,国内学摄影及美术类的读者,需要看到实物,这很考验该类图书的印刷技术质量,为此这一类的图书本身价格也很高。买书的人多了,也直接带动了书店的销售额。 与此同时,销售外文图书,对店员的文化素质要求也较高。店里聘用了好几名北大、北外的研究生,他们不仅要做图书上架及导购,还要负责活动策展、内容翻译等工作。除此之外,书店还与国家大剧院合作,定期邀请一些知名音乐演奏家,来这里举办小型的音乐会,为书店增添人气,提升档次,打造多元化销售服务平台。 在和读者的接触中,令陈鹏感动的是,一个独自旅行的姑娘来店里购买了百万字巨著《追忆似水年华》。“我给她找了几个版本,她比较后,最终决定买下她认为翻译得最好但也是最沉的一个版本。她说要随身带着这本书,自己接下来的旅途还很长,要把这套书读完。”她一手夹着书,一手拖着超大行李箱走出店门,看似踽踽的背影,却并不显得孤单。 人少做冷门 做最清静书店 小众书坊如何生存? 和PageOne 北京坊店不一样的是,位于南锣鼓巷附近后圆恩寺胡同的“小众书坊”则是一家闹中取静、以诗歌为主题的书店,创办人彭明榜是一位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了很多年的老出版人。他此前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小众书坊的小目标就是一天里到店的读者最好不要超过20个人,要做全北京最清静的书店。对此,有人质疑这么少的客流怎么支撑小众书坊的正常运营?彭明榜的回答很简单,“前店后社”,把公司开在书店里,这样大大减少了支出成本。 “线上线下有效互动” “小众书坊开业两年半时间,我们出版了约130种诗集。在文学诗歌圈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好诗》系列丛书50本中,有30本是在我们这里出版的。另外,我们还陆续推出了以诗歌为主题编写的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的《天天诗历》,让读者每天都生活在诗意中。”彭明榜向北青报记者介绍道。 在彭明榜看来,很多实体书店没有自己的产品,只是单纯地在店里摆卖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这些书大多在网上能买到而且还有折扣,所以实体书店销售状况并不理想。而小众书坊有自己的图书出版产品,并且在自己的网店上原价销售,不跟当当、京东等网上图书商城恶性竞争。这样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员工既是店员又是电商客服,真正实现了电商+实体店的“线上线下有效互动”。 找准固定读者“圈子” 除此之外,小众书坊在两年半时间里还举办了一百多场诗歌分享会及新书发布活动,这里俨然成为诗歌的园地。不少读者都是从全国各地找来,这些人是小众书坊的真正读者,来了往往就会买走不少书。 彭明榜表示,正是由于小众书坊“前店后社”的独特经营模式,可以说已经基本解决了生存问题。在他看来,眼前最大的困难是人才难题,他要用已获得的政府扶持资金,聘用更高文化素养的店员,真正把小众书坊打造成文化地标。 彭明榜的设想是:用一些资金投入再建设,打造更多独具特色的主题书店,比如刚刚试运营的雍和书庭。小众书坊不可复制的特殊性决定了雍和书庭不能成为第二个小众书坊,他希望两家书店都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并独立发展,期待在未来不同品牌之间能够产生“合力”。 还可以这样 将读者打造成不同的社群 近日,雍和书庭迎来了它试营业的第一场活动——第九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阅读盛典在这里举办“阅读+对话”,共同探讨阅读漫游与城市更新的内在联动和创想。 北京码字人书店创办人李苏皖在这场活动上分享了自己开书店的秘诀,她将书店主题定位于戏剧、诗歌与电影,开业400天,举办了204场活动,成功地打造出城市文化中鲜活的文化现场。李苏皖提出了“新”这个概念:“不仅是空间上的创新,还有内容上的创新。”她还着重介绍了码字人书店制作出品的“沉浸式话剧”。“因为在书店里演出完整的沉浸式话剧,目前全国我们是独一份。”李苏皖表示,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创作人加入,也希望码字人能够成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书店,可以长长久久地开下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