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鉴定文物艺术品噱头还是良药
时间:2020-01-01 12:3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原标题:直播鉴定文物艺术品 噱头还是良药 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发展势头强劲。12月29日,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在这股热潮之下,有不少平台和资本开始在文物艺术品直播鉴定领域布局掘金。然而现实问题是,从文物业态来说,直播鉴定能解决行业痛点吗?与此同时,随着在线直播平台流量红利的消失,直播鉴定又将何去何从? 鉴定玩直播 风口,是所有创业者和资本都在苦苦寻找的机会,而直播就是近几年兴起的风口之一。短短数年时间,直播已经渗透到了秀场、社交、娱乐、电商等诸多层面,甚至催生出了更多新的商业模式和玩法,而关于文物艺术品的直播鉴定就是其中一种。 很快,这一模式就被嫁接到诸多平台之上,比如天天鉴宝、微拍堂、玩物得志等,北京商报记者专门登录这几家平台体验了一下,平台认证的鉴定师一般都比较认真负责,即便品相与真伪有所不足,仍会耐心对藏友提供的每件拍品给予点评。 对于这一模式,中国收藏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主任王竹表示,“运用直播或者其他新媒体技术来普及艺术品鉴赏知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对于平台和专家的要求会更高,鉴定专家除了有真才实学,还要有一定的职业操守”。 然而现实问题是,这些鉴定师是什么资质?门槛又是怎样的?不少平台的鉴定师并非实名,专业背景介绍也不够完善,最明确的职务就是平台认证鉴定师。能否通过认证,完全取决于平台方的设置与审核。那么,这样的直播鉴定又有怎样的作用呢? 微拍堂方面明确指出,微拍鉴宝为在线鉴定咨询栏目,鉴定结果仅供参考。玩物得志的客服人员表示,鉴定师是平台授权认证的,能够出具电子鉴定报告。但鉴定结果只能作为参考,如果有专业的鉴定诉求,或者出现商品描述不符等纠纷,需要到专业鉴定机构出具纸质版鉴定报告。 行业痛点能否解决 真伪鉴定,一直是困扰文物艺术品行业发展的难题。不可否认的是,科技的融入会为艺术品鉴定提供科学数据的佐证,正因如此,近年也出现了诸多打着高科技幌子的鉴定方法,令人啼笑皆非。 那么,文物艺术品直播鉴定的市场在哪里,这一模式又能否解决行业的痛点呢?有业内人士指出,这就是大众收藏自娱自乐的平台,因为鉴定的基本都是大众文玩类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鉴定价值相对较低的东西。另一方面,不少平台对鉴定师有相应的直播时长或直播时段的要求,一线的鉴定专家怎么会有那么多闲暇时间? 客观而言,文物艺术品的直播鉴定极大丰富了应用场景,增加了收藏爱好者的参与感和互动性。然而,直播只是鉴定的一种手段,一种模式,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鉴定师的水平和平台的认证审核标准。 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会长、中国古玩研究院院长宋建文表示,“在线直播鉴定不能作为学术意义上的鉴定行为,也不能作为商业意义上的鉴定行为,更不能作为法律意义上的鉴定行为,只能把它看成是艺术品鉴定知识的传播行为或者艺术品鉴定知识的传播平台”。 在宋建文看来,这一模式不可能解决行业的痛点,因为艺术品鉴定行业的关键问题不是鉴定技术问题也不是鉴定水平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机制问题。现在缺乏的是建立一套可以操作、可以运行的鉴定市场机制,包括艺术品鉴定市场的资格准入和鉴定行为在法律意义上的有效运行。 盈利在哪 “直播鉴定解决不了行业的痼疾,但却符合大众收藏用户的刚需。这些人从中能够学到知识,提升眼界,就是好模式。但我所好奇的是,平台免费鉴定,他们的盈利模式是什么?”艺术市场资深从业人士王先生表示。 从天天鉴宝、微拍堂、玩物得志等平台可以看到,打出的都是“免费鉴宝”的宣传语。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平台对用户采取的都是“免费鉴宝”模式,目的就是吸引人气和流量,增加用户黏性。而认证鉴定师就类似于平台主播,主要通过鉴定直播的时长、流量分成获取收益。显而易见的是,平台看重的是参与鉴宝人群的流量转换,即在平台实现购买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平台鉴定师的水平高低,这一模式的瓶颈还在于直播设备、光线、持宝人的配合程度等。比如翡翠,光线的差异对于翡翠种水的鉴定以及价值判断会产生很大影响,手机像素不高,也会使得细节鉴定无法推进。 从整个直播业态来看,在线直播行业已经进入“下半场”。据权威报告显示,2017年在线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98亿人,增长率为28.4%,2018年在线直播用户规模达4.56亿人,2019年将达5.07亿人。用户基数虽在不断扩大,但增速有所减缓,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直播行业的商业变现难度将会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