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扶贫类电视节目纷纷涌现正成为脱贫攻坚的轻骑兵

原标题:扶贫类节目正成为脱贫攻坚的“轻骑兵”

  东方卫视的扶贫节目《我们在行动》(第三季)中,童谣、李宗翰身穿彝绣服饰为推介会助力。资料图片

  东方卫视的《我们在行动》(第四季)中陈蓉、张艺兴走访翁丁村茶社。资料图片

  中央电视台的《决不掉队》《扶贫周记》、东方卫视的《我们在行动》、河南卫视的《脱贫大决战》、广西卫视的《第一书记》、海南卫视的《脱贫致富电视夜校》……近年来,各种扶贫类电视节目纷纷涌现,为电视荧屏增添了一抹亮色,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轻骑兵”——

  若干年后,当人们回望今天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时,电视媒体留下的那些影像,注定会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忆。画面切换间,人们需要铭记的,除了电视记录者的角色,还应该有参与者的身份。过去几年,很多电视节目深度参与脱贫攻坚战,在不同的场景中扮演着扶贫故事讲述者、扶贫政策“翻译官”、扶贫资源“连接器”的角色,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用摄像机写下了属于自己的诗行。

  做好扶贫政策的“翻译官”

  贫穷不仅会限制人的想象力,也会限制人的认知力和理解力。

  位于燕山北麓的河北丰宁是国家级贫困县。该县的十七道沟村,隐藏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们曾经居住在破旧的房子中,几十年如一日地忍受着贫困的煎熬。

  这里曾是扶贫政策无法到达的“最后一公里”。就拿土地流转来说,不少村民对于把祖祖辈辈视为命根子的土地流转给企业和种粮大户总是不放心。“万一企业经营失败了怎么办?”“万一人家将来不愿意把土地交还给我怎么办?”“土地租出去,万一遇上歉年粮食不够吃了怎么办?”……徘徊在村民心头的那么多个“万一”,反映出乡亲们对国家的政策不了解。

  要治穷病,先治“心病”。东方卫视《我们在行动》节目组带着演员王宝强、郭碧婷和企业家潘石屹等名人走进十七道沟村,他们所做的,不是给贫困群众送点粮、油、米、面,而是耐心地为他们宣讲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劝说他们加入村民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和分红的形式发展养猪场。

  看到平时只能在电视上见到的名人出现在村里,并亲自为大伙儿的脱贫致富出谋划策,村民们的脸上漾满了笑容。

  就这样,《我们在行动》利用名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为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进行了成功的“翻译”,化解了群众心头的疑虑,帮助当地搞起了跑山黑猪养殖,还帮他们打造了一个极具乡土特色的跑山黑猪旅游文化节。节目播出后,当地的跑山黑猪肉销售额达220多万元,数十个加入了合作社、投身黑猪养殖的贫困户迅速脱贫。不仅如此,很多十七道沟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被节目中展现的黑猪养殖业吸引,纷纷回乡参与黑猪养殖,形成了本土人才回流的好现象。

  目前,利用名人来助力扶贫已成为扶贫类电视节目的“标准动作”。《决不掉队》中,刘媛媛、黄薇、韩磊等社会知名人士相继成为节目的体验嘉宾,实地体验贫困,为帮助贫困户脱贫奔走呼吁。《脱贫大决战》中,知名主持人阿丘担任脱贫观察员,还邀请了海霞、刚强、水均益、邓亚萍、任鲁豫等观众耳熟能详的名人担任“特约记者”。名人和脱贫挂起了钩,“特约记者”和农村连上了线,名人形象的情境置换带来巨大的陌生化效果,产生了诸多的“不确定性”,从而扩大了贫困地区的知名度,也为节目吸引观众创造了条件。

  甘为扶贫资源的“连接器”

  电视节目参与扶贫,是作秀还是动真格?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认为,扶贫类电视节目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必须把宣传的“形”与脱贫的“实”结合起来,甚至“实”比“形”更重要,不仅要做脱贫攻坚的记录者,更要做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如果贫困群众不能通过节目获益脱贫,节目的形式再花哨,内容再好看,收视率再高都算不上成功。

  一无资金,二无技术,扶贫类电视节目如何才能鼓起贫困群众的钱袋子?“攒局,当好各类扶贫资源的‘连接器’。”《我们在行动》节目制片人陈蓉这样回答。

  在她看来,明星有影响力,企业家有资金、项目且懂市场,科研人员掌握技术,这些人在脱贫攻坚中,单打独斗效果可能不明显,可一旦将他们“嫁接”到一起,帮他们找到相匹配的社会资源,便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变化,产生扶贫的巨大能量,而扶贫节目应该承担起组局者的角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