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导演杨文军:拍剧为还原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大美(2)
时间:2020-01-04 11:2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新华网记者:整部剧非常的“虐”,尤其男女主人公的部分,与时下流行的一些爽剧不太一样,改编的过程是否把“虐”的部分放大了? 杨文军:整个故事和人物的发展过程应该就是这么虐的,演员的表演如果感动到我了,我觉得就可以打动观众。悲剧有悲剧的力量,为什么古往今来一些文学作品或者艺术作品的悲剧感有那么多人喜欢,可能是容易代入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经历,在观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把自己本来压制的一些情感宣泄投射出来,我觉得反而是一种“排毒”。 新华网记者:剧中传递的儒家文化精神更多通过尚书卢世瑜的形象表现,比如他对太子的教育理念“君子行路,道比术要难的多”等等,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哪些理想化的东西? 杨文军:宋朝比较独特,文人士大夫参政比较多,整个朝廷气氛也比较宽容。像陆英这样的御史,对皇帝可以有很多谏言,卢世瑜身上更是体现了非常典型的江南文人士大夫的风骨和人文情怀。特别巧的是我和王劲松老师(卢世瑜的扮演者)都是江南无锡人,我们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接受的教育就是克制忍让谦卑,尽管内心可能有很多想法、思想、激情,但表现出来的都是非常安静内敛,不侵犯别人,宁可自己吃亏。卢世瑜有句台词特别经典,“君子行路,不但要提防小人对自己的伤害,更要提防的是,和小人对抗时,自己对自己的伤害,所以,道比术要难得多。”这其实就是“慎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格外严格要求自己。 新华网记者:剧里几位老戏骨被戏称为“叔团”,他们本人身上是否有你期望的“文人士大夫”气质? 杨文军:当然有,我觉得我身边很多朋友就是,尤其是读书比较多的。我和张志坚、王劲松、黄志忠这几位老师都比较熟,有的不止合作一两次了。张志坚老师(中书令李柏舟的扮演者)在戏里有很多非常震撼人心的台词和表演的爆发力,他说5岁开始就被父亲要求读古文,他身上那种耳濡目染的文人气与从小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王劲松老师就更不用说了,生活中是一个特别安静的人,他不喝酒,我们俩没事就是聊天泡泡茶。他说接到这个剧本前十集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了好几天,闭门谢客,一个人都不见,让自己沉在这个人物里面。 还有鲍大志老师(继任中书令张陆正的扮演者),北京人艺的老演员,我们合作了四部戏。基本上我拍这些文艺调调比较重的戏,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他身上独特的一种时代印记,那是中国古典文人的传统形象带给人的信任度。 新华网记者:这部戏基本用的原声配音,包括台湾演员邱心志,戏中大量的古文台词对演员难不难? 杨文军:对邱心志老师来说是特别不容易的,我们制片人有一次从北京飞象山,邻座其实就是邱心志,他们俩也不认识,就看他一路一直在背台词,每一句话都在字斟句酌无数遍的在念。等下飞机他把剧本一合,一看《鹤唳华亭》,制片人才知道是我们的演员,特别感动,这真的是非常拼的一个好演员。 在这部戏里我惊讶的发现他对古汉语掌握得非常快,本来我说要用配音,但是他不光是语法,还有很多逻辑重音、情绪表达、古文韵律、台词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好。虽然是一个台湾演员,但他的原声配音非常有特色,也非常有感染力。 新华网记者:年轻演员的台词及表演完成度方面,您怎么评价? 杨文军:我觉得也是相当不错的,在身边这些老戏骨的“围攻夹击”之下,这些年轻人都还演出了自己的特质。像罗晋对内敛和隐忍的表演处理我觉得非常好,李一桐也是难能可贵,她没有经历过专业的台词训练,但越往后看,我觉得喜欢她的人会越来越多,这样一个年轻女演员对古言的语言表达掌握上非常不容易。 戏里有很多生僻字很拗口,很容易断句断错,包括逻辑重音和潜台词,非常考演员。这个戏还难在不愿意把话说得很明白,希望营造一个新的古言叙述方式的美感,所以格外需要这些年轻人下苦功。这个功课不光是背台词,还要前前后后梳理人物的每一次反转以及潜藏的大量信息,还有一些典故,都要自己去考据。 新华网记者:《鹤唳华亭》的服化道受到很多网友称赞,整体色调典雅内敛,剧组在还原古典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功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