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京沪高铁上市透视:保险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多赢!
时间:2020-01-22 08:1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1月16日,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挂牌上市,高铁资产资本化、证券化拉开序幕。 在京沪高铁股东名单中,东姐发现,除了国铁是控股大股东之外,排在第二位的股东居然是保险资金:中国平安,它的背后是中国7大保险公司的联合体。几番扩股后,保险联合体占股仍然达到了9.98%。 早在2008年,作为“平安--京沪高铁股权投资计划”牵头人和受托管理人,平安资管牵头国内7家大型保险机构共投资160亿元,成为保险机构以股权方式投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的第一单。 京沪高铁16日成功上市,开盘涨43%,引发股东们热烈欢呼。谢卫群摄 如何让险资进入?一系列创新与突破推波助澜 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双向高铁线路,途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七省市66个县,总投资高达2209.04亿元。整个过程耗时漫长。仅前期论证时间就超过10年,2004年正式获批立项,到2008年4月开工,2011年6月通车运营,2020年1月登录资本市场,前前后后超过20年。 最初,京沪高铁谋求银行资金支持,到最后,还是选择了保险资金。对京沪高铁而言,险资投资是典型的直接融资,对企业的去杠杆有益。但在当时,京沪高铁的前景并不明朗。保险资金投资京沪高铁的历程,一路曲折。 京沪高铁项目是惠及国计民生、强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项目。保险资金是最稳定的资金,进入基础设施领域不仅仅能够拓宽保险资金的使用渠道,也能够充分发挥保险这一金融业态服务国家实体经济的天然职能。 但是,如何让险资进入?这也是一大难题。 险资如何进入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先例,没有现成的办法。为此,2006年,原保监会出台《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明确保险资金可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2007年,京沪高铁项目获得国家批复开工建设,国务院部署了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筹措建设资金的总体思路,原保监会积极贯彻并推动合格保险机构市场化参与京沪高铁项目投资。 2008年6月,经原保监会审批,平安资管作为牵头人和受托管理人,发起“平安--京沪高铁股权投资计划”,最终共有7家保险公司参与了项目的认购。 为了组建保险联合体,当时的保监会创新了管理方式:批准平安资管、太平洋资管、泰康资管和太平资管公司作为发起人,中国平安人寿保险、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泰康人寿保险、太平人寿保险作为委托人(受益人),中国再保险(集团)、中意人寿保险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作为参与认购人和受益人,中国建设银行作为托管人,国家开发银行作为独立监督人。 基于“十一五”建设重点规划项目,基于京沪高铁影响深远的多元判断,在投资之初,中国平安给予了总额度高达63亿元的支持,是7大保险机构中投资最多的。紧随平安的是太平洋保险,投资了40亿元。 据了解,最初,由平安牵头的财险联合体进行了高达160亿的股权投资。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后期还持续搭配了债权融资。最终,保险资金投资京沪高铁的金额累计达到260亿元。 12年的周期考验,取得了多赢的回报 随着京沪高铁的开工建设,险资也一直承受着投资回报的压力。“平安--京沪高铁股权投资计划”历经京沪高铁建设期、经营培育期和高速增长期,至今已逾12年。 从投资标的本身来看,京沪高铁项目具有长周期性、高投资潜力,且拥有稳定的投资回报,高度匹配险资资金规模大、期限长、稳定性要求高的投资属性。它不仅发挥了保险资金大规模、长期限的投资优势,更是保险资金市场化参与中国铁路投融资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 业内人士分析,作为中国“四纵四横”客运网络的其中“一纵”,京沪高铁是连接北京和上海、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大动脉,有着超强的路网、区位等优势,因此盈利能力较强。 自开通运营以来,京沪高铁为旅客提供了全天候、高安全性、高正点率的高铁运输服务,北京至上海全程最短运行时间目前已经缩短到 4.5 小时以内。 截至 2019 年 9 月 30日,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含本线和跨线)累计开行列车 99.19 万列,累计发送旅客 10.85亿人次,以1%的高铁里程,运送了全国5%以上的高铁旅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率先盈利的高铁线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