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纪录片余生一日看见疫情下的中国(3)
时间:2020-02-18 15:0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秦晓宇导演显然度过了他人生奇妙的一天。开机这天,他只睡了三个小时,其余时间都是百感交集。“我接触了近来最多的疫时生活的视频,却一扫半个月来的焦虑和烦躁。我明明独自待在房间里,却参与了一场五湖四海的聚会。” 让秦晓宇落泪的是,一位玩摇滚的大夫,从宁夏逆行到湖北支援的“@二蛋大王”,可谓是最躁的逆行人。但是,五大三粗的他面对镜头却谈起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是否会被感染的风险和对疫情还未结束的害怕,这样的内心陈述让秦导备受感动。 在当日的投稿中,青源阿姨大概是创作者中最年长的一位。66岁的她拍摄了与老伴的聊天场景,其中谈及此次疫情让她无法去探望90多岁的老父亲,谈到了非典时期上大学的儿子……不仅如此,秦晓宇眼前闪过的种种画面都让他感叹着生活的丰富: 风中晾晒的口罩; 监狱里的防疫; 包饺子的老外难兄难弟; 屋子里跳绳的大嫂; 与狗共舞的男人; 一个骑着自行车到黄河边拉手风琴还戴着口罩的大爷; …… 看着一个个疫情时期的真实片段,他再次表达感谢,“在这样的影片中,导演团队跟拍摄者是割裂的,拍摄者也是各自为战。我们这5000人已然创造了历史。再次深深地感谢大家。” 普通人的自觉记录,真实的内容和情感有着千钧之力 “就像找宝盒的游戏一样,说不定打开哪个文件夹,里面就会出现让你意想不到的素材。” 秦晓宇和团队迅速进入到了素材整理阶段。与他们此前做纪录片的工作有着天壤之别,他们不再知道自己需要用到的好素材会在哪里,更不知道哪个是可以被使用的素材。所以,他们随时保持着发现惊喜的心态,既忐忑又期待,还有一种小时候找到宝藏的兴奋心情。 给每个素材打分是他们现在观看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团队的工作人员首先把每份投稿的素材从邮箱中下载,再进行备份,之后对素材分门别类地归档。基于视听语言、场地、内容等方面,对拍摄的视频进行评判打分,这样的梳理让庞杂的素材有了清晰的脉络,以便于之后的剪辑。 “内容上的评估是第一位的。因为我们的核心是普通人的一种自觉的记录,我觉得真实的内容和情感有着千钧之力。”秦晓宇说道。 素材之中,有一位汕头的小姑娘,在河边的外景,说出了她近期的焦虑和顾虑。 因为她马上复工上班,会有很多人都奔波在去往大城市复工的道路上,她在视频中对这些人送去了祝福,而这其中也包括她的前男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此次疫情的原因,小姑娘对她和前男友之间的感情有了重新的看法。同时,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她说:“这次疫情给我的影响就是,要把余生一日,就是每一天,都当作余生的最后一日。也许这样,会对每一天都格外珍惜。” 一位男子记录了自己在房间洗菜做饭的日常生活。而在视频的最后,他留了一段语音:“这个漫长的疫情,让自己在家瘦了十多斤。等到疫情结束的那一天,我想去广东娶你。” 在纷杂的素材中,不仅有人们对于工作和生活情况的诉说,还有现下关于新型肺炎的记录。 有一位大概四五岁的小病友恰好在2月9日康复出院。医生全副武装送他和他的妈妈出医院,并且送给了他们几颗苹果,祝福他们能够平平安安。小孩子很好奇,眼神偶尔会飘向镜头,他的妈妈与大夫在说着自己的感受。“小孩子东张西望的,但是精神状态很好,戴着一个小小的口罩。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尽管精简素材的工作让秦导很痛苦,但这份整理工作也夹杂着各不相同的情感,随着素材一起,喜怒哀乐。 不散!莫让余生一日,成了过眼烟云 除梳理素材外,幕后团队还要提高技术处理,让素材更有质感。“当前的工作难度就是素材量比较大,需要各种转码,因为大家用不同的设备拍摄的。所以需要各种转码也会挺困难的。”时间紧迫,将天南海北的素材凝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非常考验团队能力,而秦导也表达了信心,“我们就是就要像雷神山、火神山那样,既有速度又有质量。” “我们现在有三四位剪辑师、六七位剪辑助理来一起做后期的工作,还会聘请一位摄影指导。对于每一位确定采用素材的拍摄者,我们都会支付相应的稿酬和对应的拍摄费用。”秦晓宇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