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新闻审美消费对审美主体的重塑(2)

根据皮亚杰的认识论的观点,新闻信息可以分为同构信息或者异质信息。同构信息是适合主体审美要求和意识的客体对象,接受主体可以很容易将其同化吸收;异质信息则不符合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和要求,需要接受主体做出顺应和改变才能同化,或者,接受主体对异质信息做出相反的解读和编码,也就是霍尔所说的“对抗式解读”。在这个吸收、顺应和对抗的过程中,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互相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变化。对于传播主体来说,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传播主体就已经预设了隐含读者,新闻本身就包含着未来读者的期待,但是这种期待不可能与受众的期待视野完全一致,也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受众,因此,通过接收受众提供的对抗式解读信息,传播主体又成为了接受主体,并且吸收来自受众传递的异质信息,传播者在此过程中改变自己的认知图式,以达到受平衡的状态。

所以,审美认识过程其实是主体审美意识结构不断被建构的过程。审美客体不是专有的物品,而是指代的称呼,在审美实践中,审美客体只是人的意识的创造物,发生改变的并非审美客体,而是审美主体意识;但是,意识没有作用到具体物质对象中去,这种改变也无法实现。

二、接受美学下审美主体的新闻审美趋向

接受美学产生于六十年代的联邦德国,率先从事文学接受研究的便是被后人称为接受理论双星的沃夫尔冈?伊瑟尔和汉斯?罗伯特?姚斯。他们创立了接受理论,并集中研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和反应,强调读者在文学欣赏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受美学主要以读者为中心,认为读者及其具体化的解读构成作品的意义,期待视野和隐含读者是接受美学阅读的主要方法。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新闻传播中的受众并不仅仅只是接受者,同时还是创作者,受众在对新闻的具体化解读过程中伴随着一种阅读期待和审美经验,从而对新闻文本进行重构和理解。为了提高新闻的流量,媒体在新闻的创作中强调隐含读者与受众的视域融合,更倾向于建立一种受众感兴趣的新闻文本,比如“星腥性”的新闻文本,新闻娱乐化现象逐渐成为媒体中的普遍现象。但是近年来,受众的审美回归让新闻生产和传播逐渐恢复理性和艺术自觉。

(一)新闻娱乐泛化

新闻领域的传播模式由传者中心论转向受者中心论,新闻娱乐化大势所趋。一方面,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新闻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不得不改变内部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受众心理的趋利性、实务性、求俗性等特点使得娱乐化的新闻获得更多的关注,新闻表现出来的娱乐化倾向是消费时代的自然表现。过犹不及,许多媒体走向了极端,过分强调“软新闻”的吸引力,过分追求娱乐效应,引导着受众走向庸俗化和媚俗。

媒体人总是尝试多种方式以达到超越受众期待视野,获得受众的长期关注。“期待视野”是受众接受文本的审美心理现象,包括期待系统,视野的变化,视野的重构。 对于媒体来说,受众视野的变化和视野的重构需要长时间持续性的加以报道和宣传,而对于期待系统,通过简单地分析和迎合就能够获得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因此,利用受众的期待系统,迎合受众口味成了媒体的家常便饭。人们往往会接受那些与自己期待视野一致的甚至超出自己期待视野的东西,而对那些不符合自己期待视野的作品表示怀疑和拒绝。于是,在市场化经济体制下,媒体不得不寻求更多的关注而选择那些符合受众期待视野的社会新闻进行报道,而对于比较严肃的政治等硬新闻则较为轻视;或者在硬新闻中找到可以娱乐化的点进行重点报道,从而达到受众的视阈、新闻报道的视阈和当下情景的视阈的融合。

(二)理性审美回归

尽管娱乐化的新闻能够表达受众某种特定的诉求,其接近性、人情味、平民化与生活化的特点既能反映社会公众在特定时间段内的情绪,也能使媒体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但近年来,新闻过度娱乐化现象遭到许多审美主体的拒绝和批判。媒体在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上过于注重娱乐功能或者硬新闻软着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严肃新闻的严肃性,稀释着新闻报道的核心价值观。由于过多娱乐化新闻的包围,新闻的舆论监督弱化甚至走向歧途,麻痹着大众的意志,宣扬不当的情绪。比如,媒体在一段时间内总是将报道焦点放在女大学生失踪案上,相关的报道层出不穷,引起许多民众的恐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新闻娱乐化现象通常转移了公众对重要问题的注意力,淡化了矛盾,许多负面消息诸如暴力、色情等泛滥的出现,干扰着社会风气,颠覆了公众传统的价值观念。媒体为了抢占先机,在未核实新闻真实性的情况下进行新闻报道,反转新闻的频繁出现正在削弱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公信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