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战“疫”实录:90后记者的逆风绽放(2)

  见到吕主任是在她的家中。因为连续近一个月的高强度工作,她的声音沙哑,可她坚持要把自己了解的情况通过媒体告诉公众。她说,自己参与过非典、禽流感、甲流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深知疫情信息透明、公开的重要性。

  我去采访时,吕主任把这些日子经历的委屈、困难一一倾诉。作为科室主任,她要稳定军心,感觉心里受不了时,只能跑出去偷偷哭,回到诊室又要安抚其他医护人员。为了提振士气,她还许诺疫情结束后,自费请全科室同事境外游。

  我陪着吕主任一起流泪。这些天,她的儿子一个人在外面住,几乎没吃到过热乎的饭菜。她流着泪对我说:“我在家里烧菜给我的医生吃,可是没有人给我的儿子烧菜吃,你说我能不心痛吗?”在她的科室,几乎所有人都与亲人分离,整个人扑在医院里。

  2月6日,中国青年报社记者王嘉兴(右二)在新华医院采访广东中医院支援武汉的医生。

  武汉的运转,离不开医生、护士以及警察、环卫、水电工人等所有一线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勇毅担当。作为一名记者,来到武汉,就是到了新闻现场,就是坚守我们的岗位。

  如果不是来到武汉,就无法走近吕小红这样的最美逆行者,无法了解一个真实的武汉。我将继续肩负使命,为留下“历史的一份底稿”,勇敢逆行、探寻真相,深入防疫一线,用手中的笔,书写平凡中的坚韧和担当。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陈博:

  跟随北京医疗队驰援

  作为一名90后记者,疫情面前,我们有责任在现场,用自己的镜头和话筒记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义,传递“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力量

  “这里的医护人员为了节省防护服都舍不得上洗手间,为了照顾更多的病人连饭都来不及吃……这批物资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啊!”听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后勤处处长朱震宇这样说,当时手持话筒的我心中一阵酸楚。

  武汉的医务人员在严峻的疫情面前没有退缩,即便在物资不足、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

  作为一名90后记者,我们有责任在现场,用自己的镜头和话筒记录这份坚守。

  1月28日,我跟随北京医疗队抵达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为了能及时接收物资和完成清点,武汉方面的人员自当天凌晨就在这里等待。

  朱震宇说,这是他们医院接到的最大一宗物资。医疗队的到来,让他们很踏实。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陈博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住院楼病区污染区外拍摄。

  来自北京的医疗队没有时间休息,到武汉后的第二天就完成了病房改造,开始接收感染新冠肺炎患者。正是因为他们这些冒险逆行的白衣天使们不辞辛苦地在一线战斗,把患者装在心里,疫情才得到控制,患者才能得到有效救治。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的医疗团队都奔赴武汉和这里的医护人员们一起并肩作战。全国人民心系武汉,各方物资源源不断地驰援一线。这样的场景,让我这个90后内心充满感动和力量,也为自己能在现场记录这场景而感到骄傲。

  这份感动和力量也让我坚信: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们定能战胜这场疫情!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新安晚报社记者叶晓:

  960人的出征

  在父母眼里,我们90后或许也是一群孩子,也有背后的牵挂,也有心中的不舍。但紧随忘我工作的医务工作人员身后,用镜头和文字记录那些动人的瞬间,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更是职业生涯中难得的历练

  在抗“疫”报道的日子里,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时时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也给予我成长的力量。

  “秋儿,能不能每天发一到两个短信或视频给我们,报个平安,再忙也要坚持,你看好不好?”这是安徽一位年过八旬的老父亲写给女儿的留言。

  他的女儿马红秋正是千万个“逆行者”之一,作为国家卫健委选派的专家,她在大年初一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在武汉20多天的时间里,父亲每天攥着手机,等待着她的消息。

  截至目前,安徽派出五批共计960名医务工作者前往武汉支援,马红秋也是其中之一,虽然今年已经55岁了,但她也是父母眼中的“宝贝”。面对疫情,他们义无反顾奔赴战场,有的剪去了长发,有的穿上了从未穿过的尿不湿……

  2月1日,安徽省合肥市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新安晚报社记者叶晓(左一)在定点医院进行采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