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问|夭折的“回炉班”,是作秀还是探索?(2)
时间:2019-06-26 03: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细雨成阴 点击:次
“家丑不可外扬”、“不将矛盾交给组织”的传统观念下,各单位更愿意“将问题化解在内部”。这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小矛盾,但降低了干部的犯错成本,形成相互包庇的现象,让大问题不断发酵,最终导致类似原旬阳县国土局班子集体免职这样的局面。 同时,问题干部不分轻重一股脑都被送去“锻造”,有干部觉得委屈,有干部抵触。 “一个单位,有表现好的,也有表现差的,你要把真正不干事的人送去回炉锻造,可以。但如果不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认为是变味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事人再提起此事时,仍然情绪激动。他对当年被送进回炉班耿耿于怀,质疑评判标准。 另一方面,记者也注意到,一些干部的干事热情并不高。“我现在就是个平头老百姓,安排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我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我只想在这个岗位上平平安安的到退休。”这样的回炉效果,难免让人唏嘘。 究其原因,无非是一些人认为,被“回炉”就等于“没前途”,“一身清白的干部都挤破头往上冲,我们犯了错的干部哪还有机会”鉴于这种思想,他们认为,再努力组织也不会考虑提拔了。 同治病救人一样,手术之后的“缝合”与“恢复”同样重要。然而,后续没有科学严谨的跟踪回访,也成了回炉班的“隐形伤口”。虽然容错纠错保住了工作,但仍感觉“被组织抛弃了”“被同事看扁了”“影响家人了”,工作、心理、家庭方面的落差,大多靠自己消化。 “回炉”思路可取,制度还需完善 两年后,再看陕西旬阳集体免职、回炉锻造事件,已并非个案新鲜事。“召回”问题干部成为了各地政府治疴的利器,“回炉班”遍地开花了。 备受推崇的深层原因在于,制度上,它打破了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惯例,是执政思路的创新;对于“问题干部”,回炉班既是一道“警示线”,又是干部犯错后的“缓冲垫”,是干部“容错纠错”“能上能下”机制落地基层的新探索。 “实际上,不仅是被回炉的问题干部本人接受了教育,这次‘回炉’事件对于旬阳整个干部队伍都是一种教育、一种警醒,这之后我们整体干部队伍的作风和干事热情都得到了激发。”旬阳县纪委副书记曹家兴认为,回炉班带来的改变并不止于个人。 从这个角度来讲,“回炉锻造”起到了警示作用,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知耻知止。这既是对党的事业负责,也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关心爱护。但遗憾的是,这种“创新”在执行中却变成了“尝新”。 出于种种原因,旬阳的“回炉锻造班”仅开办一期便告夭折。那么,回炉班的难点与阻力究竟在哪里?无疾而终的回炉班是否还值得推广? 官方认为,是“回炉”二字负面舆论较多,让干部思想压力太大,担心挫伤干部干事热情,但专家学者们却有不同的看法。 “个人面子重要还是行政作为重要?”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侯学华表示,问题干部的“回炉再造”,对个人来说有失“面子”,但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的“底子”。所以,该“回炉”的时候那就要“回炉”,并且要“回”得有效。 “干部回炉班没有办下去,本身不在于名称这些形式的东西,而在于它整体运作机制的不完善。”侯学华指向更深层:旬阳“回炉班”缺少“支撑点”。 他认为,旬阳干部回炉班的思路可取,它有点子、有做法、但是没有制度配套,“它实际上需要建立完善的‘回炉’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同时也需要构建大众公共文化去支撑行政人员敢作为敢担当。” 那么,不让“回炉”流于形式,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专家建议,回炉班要继续办,还要办出实效,就要由政府建立科学而严密的名单筛选流程,制定一个细化且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哪些问题可以自查自纠?哪些问题需要“回炉”解决?哪些干部值得拯救?哪些干部选择放弃?靠法治而不是人治,如此,“一把尺子量到底”,被“召回”的干部心服口服,“召回”制度也才能“长寿”,继续推行下去。 其后,重新“熔造锻打”效果如何,必须严格细化锻造措施,做好“锻造”考核考评,并认真甄别干部改造情况。看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能力上是否有大醒悟、大转变、大提升;对于已经“出炉”重新上岗的干部,不仅要进行重点追踪监督,还要进行民意测评,看他们是不是能够知耻而后勇,胜任新岗位。 “要设计好‘下’了之后再‘上’的路径,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陈波补充道,对于“锻造”效果好,在新岗位上表现突出的干部应一视同仁,在适当时机考虑任用,拨动能下也能上的“砝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