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战疫实录:在与病毒贴身肉搏的ICU采访(2)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尽力将这里发生的一切,浓缩和凝固在一张张照片上。这里有太多的“感谢”,多到我记不过来,但医生的回答只有一句,“你好了,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2月21日,进入黑龙江省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中心——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医院ICU前,一针凉凉的胸腺肽进入我的肌肉。我开始有点担忧,我知道胸腺肽可以提高我的免疫力,我知道三层防护服、勒紧的防护镜会隔离病毒,但那一丝若有如无的担忧,却一直挥散不去。

  我不知道ICU的医生护士们每次进入隔离区之前,是不是也有和我一样的感受。

  哈尔滨日报社摄影记者陈南在ICU采访拍摄。

  在此之前,我曾4次进入哈尔滨市其他医院新冠肺炎疑似病例隔离区,但这一次不一样。黑龙江省现有危重症病人70名,其中62名集中在这里救治。在这场战“疫”中,每一座医院都是一个战场,而这里,则是和新冠病毒贴身肉搏的地方。这里的白衣天使在和死神抢人。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尽力将这里发生的一切,浓缩和凝固在一张张照片上。但如果可以,我还想记录下这里的声音。我想记下监控器的“嘀嘀”声,因为每一声“嘀”,都是一次有力的心跳;我想记下呼吸机的“呼呼”声,因为每一声“呼”,都是一次绝不放弃的呼吸。

  我想记下护士李博那句略显木讷的“应该的”;我想记下医生杨威那句铿锵有力的“干就完了”;我想记下护士孙晓庆对患者的耳语,她说“刚才的饭凉了,这个热乎”……

  这里有太多的“感谢”,多到我记不过来,但医生的回答只有一句,“你好了,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5个小时的拍摄,大量流汗加上不能喝水让我有些虚脱,几乎站立不稳,而医生和护士要在这种状态下工作七八个小时,甚至10个小时,难以想象他们每天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哈尔滨日报社摄影记者陈南结束ICU采访后全身湿透。

  走出隔离区,我看到护士郭馨歆蹲在墙角给女儿打电话,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妈妈想你,妈妈爱你”。挂断电话之后,郭馨歆突然嚎啕大哭。身体的疲惫,内心的压力,对女儿的亏欠,对家的想念,还有那一直挥之不去的担忧和焦虑,在那一刻彻底爆发……

  那泪水将所有的语言和文字冲刷得苍白无力,我说不出一句话,默默地拍下了当天所有值班医护人员的背影,和他们防护服上的名字。

  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朱明辉:

  临时ICU里,这个军礼让人泪目

  在生命和死神抗争的时候,唯一让你感到有力量的,就是身着白衣的医护人员。作为一名新闻人,来到抗疫最前线,初衷也和医护人员一样——疫情面前,你和我,都必须要做些什么

  到武汉抗疫前线采访的第三天,我来到武汉市太康医院采访。那一天,天气阴冷,武汉市的抗疫形势正处于胶着状态。

  安徽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医疗总负责人、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姜小敢在医院门口迎接我们,“已经立过春了,春天已经到来,相信不久我们就能战胜疫情”。这样的话,让我们轻松许多。

  姜小敢医生说,他们来的时候,病患很多,床位极其紧张,特别是危重症床位。太康医院是一家民营医院,没有污染区、缓冲区等三区分离,医护人员感染风险极大。而更让医护人员揪心的是很多病患对活下去的渴望,“那种眼神,作为一名医生,你无论如何,都要为他们做些什么”。

  刚到这家医院,在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姜小敢和他的同事只能一边穿着不是特别严实的防护服工作,一边改造这家医院,几天忙碌下来,一个严格防控感染的临时ICU搭建起来,这些危重症病患终于有了一个临时的“家”。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最开始的几天,姜小敢带领的这些冲在最前面的30多名医护人员,几乎是24小时争分夺秒地工作。这其中,最危险的莫过于插管手术,这类高风险的手术必须要带上防护头套。但刚开始因为物资缺乏,加上病人病情紧急,他们只能冒着生命危险,从死神手里抢救回一个个危重症患者。护理中,一些患者不能进食,护士们就一口一口地喂,在这样精心的日夜守护下,这些危重症患者都逐渐康复转到普通病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