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新闻来袭为何世界性通讯社没中招
时间:2020-03-15 16:0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原标题:“乌龙新闻”来袭 为何世界性通讯社没中招 3月13日可谓媒体“乌龙日”——国内外许多大牌媒体报道巴西总统博索纳罗新冠肺炎病毒检测“呈阳性”,国内众多头部网络媒体都跟风发了快讯。但随着博索纳罗本人宣布“检测结果阴性”,一场假新闻“乌龙盛宴”宣告终结。值得注意的是,新华社、路透、美联、法新等传统世界通讯社岿然不动,没有跟风炒作,避免了这起“车祸”。这其中有何秘诀?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国际上诸多高官“中招”的消息不断传来,“谁会是第一个‘中招’的国家元首”,各家媒体都磨刀霍霍要抢快讯,比试谁更快,这无可厚非。巧合的是,巴西总统博索纳罗近日接触的高官中有“确诊”病例,而且他不久前访美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共进晚餐,难免让人浮想联翩,因而成为世界舆论的目标。先是巴西《环球报》旗下一家小报发了个“标题党”推文,误导了英国《镜报》,继而Fox News和一众国内网络媒体以讹传讹,在朋友圈中刷屏。不久,博索纳罗儿子发推辟谣,接着博索纳罗本人亲自出马澄清,方才平息了这场“乌龙”风波。 无独有偶。笔者记得2015年3月18日曾出现另一个更大影响的媒体“乌龙”——包括CNN和国内不少媒体在内,众多媒体大面积错发了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去世的消息。相应地,同样是新华社、路透社等传统世界通讯社保持冷静,避免了“车祸”。 为何新华、路透、美联、法新等视首发新闻为生命线的世界性通讯社没“中招”呢?原因在于,这些老牌大社有历经数十年甚至超百年的历练沉淀下来的严格发稿规程,有遍布全球的信息收集网络。拿新华社来说,首先,对如何处理国际重大突发事件、确保时效和发稿安全,有一整套成熟流程和机制;其次,充分发挥遍布全球的网络优势,调动和信任驻外记者的第一手信息。 当然,规矩和网络是死的,临阵指挥也很重要。拿此次“确诊乌龙”来说,据笔者了解,新华社总部与前方记者保持着密切的沟通,早有预案。面对铺天盖地的报道与不能漏发新闻的压力,他们自始至终保持了定力,维护了报道的权威性。前方记者顶着一波接一波的问询压力,通过种种渠道核验真伪,不轻信、不盲从,最终只发出博索纳罗辟谣的稿子。看到所谓“确诊”的新闻,笔者紧盯各大外电,他们都没发相关消息,其定力让人刮目。 “媒体乌龙”实际上向媒体提出了两大诘问:一是如何摆正时效与准确的关系;二是如何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新挑战。 时效体现的是新闻机构的竞争力和实力,这也是各大媒体竞逐的主战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抢发“关键时刻”的消息,是各大媒体心照不宣的新闻大战,但是,坚持新闻的准确性,则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之所在。而这一原则,恰恰是最容易被“充满激情”的新媒体人所忽视的。在传统知名媒体眼里,准确优先于时效,这是毫无疑问的,让人忧心的是,一些新媒体和公号写手为了博眼球、拼阅读量,对新闻真实的底线要求越来越漠视,有时甚至故意以讹传讹。 翻开现代新闻史册不难发现,在准确的前提下首发重大新闻,体现了一个媒体的综合实力。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世界各大通讯社、各大知名媒体之间的竞争一直激烈,新华社曾“10秒领先全球”首发伊拉克战争打响的消息,成为新闻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纵观世界,首发率的提高甚至能改变媒体的命运,路透社因此从只有两个人的“未入流”通讯社发迹为世界驰名的大通讯社,美国CNN因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在巴格达火线报道而定鼎江山,半岛电视台则因为获得本·拉登独家视频,而在美国反恐战报道中声名鹊起……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首发的竞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通讯社面临更多压力。社交媒体对事情真实性的界定与判断远没有传统知名媒体要求高,有的发布消息的主体就是个人,随意性很强,负责任的媒体不能轻易跟风,而应做更多交叉核实工作。当然,这也是传统大牌媒体的责任担当。试想,若世界上只有社交媒体,没有负责任的知名媒体发挥“定海神针”作用,普通民众必然面对一个充斥着假新闻的信息海洋而莫衷一是,那将是新技术带给人类的悲哀。 沉舟侧畔千帆过,“乌龙日”是教训,但并不阻止各路媒体再度厉兵秣马,投入下一场抢新闻大战。这或许就是媒体的宿命,但有多少信奉“流量高于一切”的网络写手在意是不是“乌龙”呢?这也是时代的尖锐诘问。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