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战“疫”实录|他们这样捕捉珍贵的瞬间(2)

  为了做好新媒体报道,我们利用防水的水下相机进入病房拍摄,从细节出发,记录了抗疫中的亲情、友情与爱情。我们还通过病房内的手机与医护人员、患者多次进行网络视频采访,也请一些医护人员在工作空闲时帮我们进行拍摄,由此也发展了多位医务人员“拍手”。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陈博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隔离病房内采访。

  我们的作品不单聚焦医护人员的工作,还特意去关注和记录很多医护人员平常生活的细节,这些素材更容易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拿到素材后,我会及时回传给北京的同事们,后方迅速将素材编辑处理,转化为图文、短视频等新媒体报道形式进行播发。

  在武汉的这段时间,我和同事们共完成了新媒体作品200余个,在网络上引起一定的关注,关于疫情的新闻网上播放量超2亿。其中《心疼,43岁的女护士亲身示范穿纸尿裤!“形象啥的都顾不上了,安全是最重要的!”》全网播放量超两千万,点赞超100万。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陈博(右)与同事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采访。

  除此之外,利用工作间隙,我每天会写一些新媒体记者战“疫”日记,用一个个细节和故事,带大家近距离感受这座英雄城市里的点点滴滴,这些文字受到了网友们的关注,平均每篇阅读量6万。我想,并不是因为我的文字有多美,而是文字中的那些细节、那些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温暖、什么是真情。

  扬子晚报社记者蔡蕴琦:

  见过凌晨3点的黄石

  通过图文加视频的形式,或者vlog的方式,我捕捉到那些感动的细节和瞬间,也记录下亲历者的真实感受

  “不破楼兰终不还”,全国4万余名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挺进湖北。作为江苏援助黄石医疗支援队随队采访记者,我有幸能用镜头、笔杆记录战“疫”英雄挥汗一线的珍贵瞬间。

  2月18日起,扬子晚报紫牛新闻APP开设“蔡蔡在疫线”专栏,刊发我在黄石发回的战“疫”一线的实时报道。为了能第一时间处理前方记者传回的素材,做到实时发布,紫牛新闻成立了由策划审核、文字编辑、视频剪辑、视觉创意等十多人组成的保障小组,小组的微信群里24小时都有人值守。保障小组成立30天来,专栏刊发稿件100多篇。大部分稿件以记者探访、跟随采访的形式采写,半数以上配发视频。

  扬子晚报社记者蔡蕴琦探访湖北黄石有色医院。

  见过凌晨3点的黄石,您一定更能感受医护人员在前线有多拼。为了记录下江苏医疗队忙碌的清晨,凌晨2点,我出发赶往医疗队住地,跟拍医护人员交接班的场景。凌晨3点,来自江苏南通的两位女护士脸上贴满胶布出现在镜头前,胶布下是连日来被护目镜压出的伤口。穿上防护服不能上厕所,出发前两人没喝水没吃饭,只吃了一块巧克力。接下来的5个小时,她们要在ICU病房奋战。这些小细节被捕捉到后,通过图文加视频的形式刊发,打动了不少网友,在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点击达数百万。

  扬子晚报社记者蔡蕴琦在湖北黄石市中心医院ICU外采访。

  不到“疫”线,我可能不会认识那些幕后英雄。

  江苏医疗支援队有一支“福尔摩斯”探案队——“流调小组”。江苏省疾控中心“流调小组”最先抵达黄石,他们负责追溯病毒的源头,挖出每个确诊病例完整的传播轨迹。他们站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面对未知的风险,毫不畏惧。他们剖析的每个病例背后都有一份让人心惊肉跳的病毒传播图,他们的每次“探案”都是危险重重。《江苏“福尔摩斯”黄石探案》一稿发出后,在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点击近百万。

  最难忘的是在黄石市中心医院ICU内,我见证了江苏医疗队队员在最危险的地方与病毒斗争,与死神“扳手腕”。当我看到5名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一位卧床近两个月的危重症老人第一次坐下床,眼泪忍不住涌出来,模糊了护目镜。我为苏黄两地医护人员坚持不懈挽救生命而感动;为老人的死里逃生而高兴。我通过vlog的方式,记录下那珍贵的瞬间,记录下亲历者的真实感受。

  扬子晚报社记者蔡蕴琦在湖北黄石市中心医院ICU内采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