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政剧:沉入深海,响亮呼吸
时间:2020-03-26 16:4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原标题:律政剧:沉入“深海”,响亮呼吸 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戏剧冲突性,跟当下生活紧密相连,律政题材影视作品日益受到公众喜爱,也被业内视为影视创作的一座富矿。2019年年底到2020年年初,两部律政剧《精英律师》《决胜法庭》先后登上五大卫视平台首播,在展示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职业人士形象的同时,传播了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引发了社会关注和热议。 不过当下的律政剧创作,短板也很突出:内容不够严谨,甚至出现涉法错误;人物形象单薄,有的人物过于完美和不真实;情感戏冲淡了专业性,沦为行业外皮包裹下的情感剧……如何推动律政影视创作健康发展?3月21日下午,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法务委员会和北京市律师协会行业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线上研讨会上,来自影视制作机构、法律界、学界的从业者、专业人士和专家学者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内容创作:核心在“律” 如何理解律政剧?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第一检察部主任赵鹏,《决胜法庭》《你好检察官》《检察风云》编剧赵鹏,针对律政剧创作,提出了核心在“律”的观点。 赵鹏认为,对一部律政剧来说,法律、律师、案件,三者缺一不可。“律政剧与刑侦剧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重在查明真相,只讨论事实,而前者不能止步于此,还要延伸到法律评价。因此,从定义上看,《白夜追凶》不是律政剧,《决胜法庭》《你好检察官》才是。” 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赵鹏指出,律政剧创作难就难在要融合法学、司法实践和戏剧文学创作。“涉及法律评价,必须有司法实践,职业编剧比较难掌握,因此,律政剧创作最理想的状态是由专业编剧+职业法律人作为共同编剧,而不仅仅是邀请一名法律顾问。” 事实上,很多律政剧被拍砖的症结就在于此。“外行人看得津津有味,内行人觉得不够味。”一方面,部分律政剧创作初期就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把关;另一方面,拍摄过程中也存在二次创作偏离编剧创意的问题。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法务委员会副秘书长张志同提出,应当组建专业团队,实现法律顾问的全方位、全流程参与。 在他看来,国内为数不多的律政剧,共同问题就在于把行业剧偶像剧化。律政剧需要烟火气,需要收视率,但不能简单地用生活化的方式去解决法律问题。“优秀的律政影视作品,应该由各有专长的法律人组成团队,提供专业服务。法律行业专业人士不仅要全流程参与,从剧本创作、影片拍摄,直到剪辑定审,也要全面审核、多维介入,不囿于看法律知识对错,还要看角色言行外貌、场景设置等是否符合行业规范和习惯。” 《秦明·生死语者》主演严屹宽对此也深有体会。结合自己的职业经历,严屹宽认为有的演员表演脱离实际,究其根本在于法律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的缺乏。他也期待在律政题材作品的创作中,律师等专业人士能从剧本创作的最初阶段开始介入,协同创作。 人物塑造:专业立体多样化 在人物塑造方面,律政剧常常被吐槽的一点是人物形象过于单一,律师、检察官等形象常常被塑造为全身开挂、战无不胜的完美人物,很难让观众认同。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张菁强调,律师职业是反映时代变化、社会问题和人性的窗口,通过律师的形象,律政剧可以发挥它观照社会、观照人性的社会写实功能。因此,律政剧在人物塑造上不能停留于出入高级写字楼的表层,悬浮于普通百姓生活之上。“律师、检察官还有法官,在获得职业身份之前首先是一个人,人物要和观众共情,就要写出他正常、人性的一面。”同时,律政剧要靠有特点的律师打动观众,这样他们的法律价值观、法律的尊严自然能被观众接受。 张菁认为,目前国内律政剧还有很多种律师形象没有出现过,比如国外相关作品中常见的邻家律师、落魄小律师、刑诉翻案律师、腹黑律师、热血律师、蒙冤律师等。“中国律政剧不能只有一种‘精英律师’,从律政剧市场突破的角度来说,人物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口。未来律政剧一定是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法律职业形象的。用其职业性特点、法理和情理的戏剧冲突设置去吸引观众,塑造出真实、有欲望、有缺点、有痛苦的律师、法官、检察官形象,形成一个多样化的生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