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科普出版:急冲锋后更应打持久战(2)

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融合发展部主任薛红玉看来,科普出版的精细化分类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分类,还有对受众的分类,对传播渠道的分类,通过研究不同受众的知识基础、接收渠道和阅读取向,能够更好地将需要的知识通过更适合的渠道推给更需要的读者。

“单从书名上来看,针对普通人群的选题存在交叉重复,有的图书可能市场表现不佳,形成了一定的过剩产能和资源浪费。”朱双龙说,针对有可能出现重复选题的情况,人民卫生出版社早在2月初就专门加强了对防疫科普图书选题的整体统筹和管控,有效避免了社内选题的重复交叉。

在赵强看来,虽然近些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虽有大幅提升,但仍与欧美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面对此次疫情,我国民众的科学求知欲集中爆发,这对于健康科普类出版是极大的刺激。据开卷监控数据显示,2月份受疫情影响,一些原本关注度不高的流行病科普类图书,开始进入大众读者的视线,销量有了明显的增长。“之前我们出版人做得更多的是‘突击队’的工作,接下来,还应该根据大数据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提高选题策划的针对性,推出更多有新意的科普图书。”赵强说。

“健康科普出版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抓手。”朱双龙认为,综合近些年来对人类影响比较大的疫情,反映出公众在生物安全特别是野生动物安全,以及环境安全、饮食安全、传染病认知等方面还是存在明显短板。公众健康知识的积累、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还需要通过科普出版工作不断加强。

众所周知,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钟南山、李兰娟、陈薇、张文宏……这些科学家、医生都在特殊时期为公众科普作了突出贡献,这对于科普出版来说,是一件好事。“医学科普战线上,医生和医学编辑是非常重要的健康传播的生力军。”朱双龙认为,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更多的医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让医者仁心被更多人看到,这对于未来医生做科普做了更好的铺垫。

挑战 全媒体时代如何吸引读者

“近年来,我国科普出版的品种数量不少,但能真正做到叫好又叫座,让读者欢呼雀跃的科普作品并不多。科普出版如何撬动大众读者的阅读神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科普出版不只是出版人的事儿。”在赵强看来,从出版业的上游科普创作队伍来说,能够真正潜心进行科普创作的作者相对稀缺,他们没有时间从事科普创作工作或者对此缺乏热情,这也与我国现有的科学评价体系不无关系。

赵强呼吁,有关部门应当出台更多的激励政策,让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能够加入到科普创作队伍中来,而在科普出版有为的出版单位则可成立科普创作基金,或者着力打造科普出版链条,打造并包装自己的科普作者队伍。在他看来,目前科普出版缺乏前瞻性、预见性,缺少“大手笔”也是一大问题,“老一代的科学家大都文学素养高,比如数学家苏步青的诗词功底特别好”。出版人挖掘专业素养极高又有较高文学素养的大科学家从事科普创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这就需要持之以恒的出版定力和编辑智慧。

就科普出版来说,“科普出版人的视角要和普通读者的视角相对称。”朱双龙认为,有些选题内容上或过于专业或有失偏颇。有些专业能力强的作者和编辑策划出的内容缺少地气,没有把读者真正需要的东西表达出来,因此,科普出版过程中,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的观念还要加强。

就科普传播来说,随着互联网技术一路高歌猛进,全媒体时代科普出版工作面临的挑战也不同于往日。在朱双龙看来,全媒体时代,相对于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传统大众科普出版受到新媒体影响最为明显。大众碎片化阅读方式的形成和获得知识的便利性,都对传统科普图书出版带来挑战。再加上自媒体涌现,专业的和不专业的所谓作者,都可以拿起麦克风吼两嗓子,导致现实科普市场的鱼龙混杂和良莠不齐,甚至出现了伪科普、伪科学。要想抵制健康谣言,建立规范权威科学的科普生成方式和传播渠道很重要。在全媒体时代,科普出版要学会坚守,要站在时代制高点及时发出最科学、最权威的声音。

创新 在“精”“准”上多下功夫

“创新的前提是要守正,要在把握出版规律和本质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朱双龙认为,创新过程中,保证内容的科学性是第一位的。“科普是科学和艺术在巅峰上的握手,没有专业作者和专业编辑的专业素养、没有适合公众的艺术的表现形式,科普是做不好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