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新消息:儿童影像团队:黑白影像世界里的病毒“猎手”
时间:2020-04-13 12:3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隔空“把脉”,与临床并肩战“疫” 3月12日,在医生办公室里见到,影像医师快速地在显示器上调整着图像的对比度和明暗度,在调整的过程中,图像好似电影一样,一幅接一幅地动起来。彭雪华介绍,“从肺尖到肺底,一个患儿通常会产生100-300层图像,最多近400层。一般阅片时间在5分钟左右。遇到疑难的,会要更长时间。”影像医师们坐在电脑屏幕前,睁大眼睛,分析影像中的病灶,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他们犹如一名“猎手”,搜寻着黑白影像世界里隐藏的病灶和元凶。因为每天图像看得太多,眼睛看得发涩,手腕因不停滑动鼠标而酸痛。“儿科是‘哑科’,与成人相比,缺乏更多的主诉,CT影像检查就是帮助找‘证据’,我们早一点发现异常,患儿就能早一点得到救治。”在彭雪华看来,尽管压力很大,但必须审视每一幅图像,绝不能漏诊任何一名患者。 “审阅CT图像是病情评估的第一道关口。”彭雪华说,把好这道关,才能早发现早治疗。然而,忙中还得有细,要查得准。“儿童病毒性肺炎没有成人典型,单从CT上看,磨玻璃状阴影也有可能是其它肺炎,有时还合并其他病原感染,这就需要医生细心甄别。”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武汉儿童医院CT/MRI 影像诊断科仅CT检查一项,累计排查发热患者近7000人次,日高峰值达200人次,相当于一台CT机24小时不停,约7分钟就要完成1例检查。 在平时,拍片对于一名影像技师来说游刃有余,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当下,技师在拍摄前需做好重重防护:穿好防护服、鞋套,戴好眼罩、口罩,做到密不透风,身披“重甲”下,动作也慢下来,拍片就不那么容易了。直面患者沟通、精准摆位、准确投照、打印胶片报告,长时间穿戴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个班下来,每个人的防护服里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楚天都市报记者 刘迅 通讯员 薛源 CT检查作为诊断新冠病毒肺炎的重要标准之一,影像科便成了抗疫阻击战的主战场之一。为了使更多发热患儿尽快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武汉儿童医院CT/MRI 影像诊断科负责人彭雪华立即“排兵布阵”:将CT室2号机房改为专门用于检查发热患者、疑似和确诊新冠肺炎儿童,24小时值班,换人不换机;医师组优先保证发热患者的CT审核报告,保证患者1小时内能拿到影像胶片及诊断报告;诊断过程中遇到可疑病例,立即启动三级会诊,确保报告的准确性。为了提高检查效率和准确率,彭雪华多次组织科内的临床医生和技师反复培训、了解新冠肺炎的影像学形态。护士长姚红莉带领护理团队备好防护物资,做好科室后勤服务,安排患儿有序就诊,指导镇静,做好防护。24小时轮班值守,吃住在医院,主动加班,成为武汉儿童医院影像科医生、技师和护士们的工作常态。 影像诊断作为临床治疗的“眼睛”,是临床离不开的“路标”。疫情发生后,武汉儿童医院医务部拉建了“武汉儿童医院新冠肺炎专家管控团队”微信群,邀请该院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CT/MRI影像诊断科的专家入群,随时讨论治疗方案。遇到疑难病例,专家群里随时会联系彭雪华分析影像报告单,有时候凌晨还在火热交流。她索性把“家”安在了办公室,24小时待命,不管多晚,随时起来看片,与临床并肩战“疫”。 3岁男童昊昊(化名)因确诊新冠肺炎住进了武汉儿童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需要再次复查CT查看肺部病灶情况。3月12日中午,昊昊被哄睡后送到了CT室,影像技师朱百奇提示家长把孩子轻轻放在检查床上,不料孩子惊动了一下,“不怕,不怕”,朱百奇立马停下摆弄的动作,安抚的拍了拍。不一会,孩子又沉沉睡去。“醒了就麻烦了,又得重来。”朱百奇解释,拍摄CT需要在镇静下进行,需要保证患儿的动作一动不动,否则拍出来的图像模糊,不能诊断。“基本上大一点的孩子都很听话,但3岁以下的小患儿还不能完全配合,做检查前,必须哄睡。有时一放到检查台上就容易惊醒,融易资讯网,这时得先安抚好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这样的场景,朱百奇每天都要重复多次。 逆行而上,身处“雷区”却毫不退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