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变聪明庄稼会说话(3)
时间:2019-07-03 07:1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细雨成阴 点击:次
杨俊生认为,靠种地赚钱有窍门——种得再好,收得再多,如果优势不突出就很难获得好收益。“农民卖粮一个车就拉10多个品种,混着种、混着卖,自然卖不上价。”他说,“就好比把金子和沙子一起卖,多暴殄天物啊!如果单一品种收储、销售,高筋小麦做面包,弱筋小麦做饼干,中强筋小麦做面条、馒头,效益一下子就出来了。” “以前生产是我们的强项,市场是我们的短板。现在趁着丰收,正好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杨俊生说,我们已经构建了种粮全产业链,农场五粮液酿酒专用粮基地实现“从一粒种子到一滴美酒”的转化;为“米老头”公司做膨化食品用的稻米正在试验中,脆感、形状等指标都在努力调整。 瞄准规模化,“一块田”惠农又富农 张友虎还有新期待。最近他听说隔壁徐圩乡搞了“一块田”——10多亩一个整块,大的有几十亩,统种统收,就连农田水利设施也都整修了一遍。“我这10多亩地分到七八处,今年收割,老有农机手打电话抱怨找不到地块。”尚跃也老念叨,自己能铺那么大摊子,多亏是徐圩乡“一块田”改革打的底。 “‘一块田’一马平川,大农机撒欢跑!”张杰曾到徐圩乡搞过收割,原来收割机的最小割台2.7米,地都下不去。现在“一块田”,六七米的割台成了新选择。“使用大机械收割小麦,零散地块费时间,伤机器,作业费每亩80元。并成大田后,地块平整,收割方便,作业费只需50元,效率明显提高,费用却大大减少。” 啥是“一块田”?“本质上是农民自发进行的土地整理。”徐圩乡党委书记蔡永解释,村民互换并块,形成户均10—30亩成方连片便于耕作的“一户一块田”。小地块间的田埂、垄沟整平,水渠和小路复垦,耕地增加了。殷尚村东邵组原来430多亩地变成了460多亩,整整多出来30多亩地。“待全乡完成改革,有效耕地面积将增加5000亩左右。” “如今城镇化步伐加快,徐圩作为典型的淮北平原农业区,农民承包地‘细碎化’、生产管理‘南征北战’难题给农民生产带来麻烦,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蔡永说,“一块田”这是村民自发的创新探索。 乡里顺势而为,整合美丽乡村、农林、水利、道路等涉农项目,优先支持“一块田”地区农业基础建设,全乡12.3万亩耕地正转为高产、高效、抗灾的优质农田。截至目前,徐圩乡已完成144个村民组的土地整理,合并土地面积7万多亩,占全乡土地确权面积的六成左右。 现在合作社搞得红红火火,但是眼见着身边的伙计们年龄越来越大,尚跃心里还是有顾虑,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90后大多数离开了农村,就算是勉强留在农村的,也不愿意种地,这么多的地,这么好的地,以后交给谁来种呢? “一块田”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了更大空间。蔡永说,“新农人”采用的生产方式、管理方法更科学,效益也在逐年升高。“一块田”大面积推广后,徐圩乡新型经营主体达157个,比改革前增加了三成以上。永红村李庙组原来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已经由392人减少到了7人。人数少了,但规模大了,如今村里的地种上了皖垦种业公司、现代牧业的订单,小农户跟着进入了规模经营。 “大带小,联农带农、惠农富农。”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江激宇表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分散,往往卖农产品时价格低廉,购买生产资料时,价格又比较贵,利益大量流失。“这里面需要发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这为未来谁在种地提供了解决方案。” 尚林庆畅想,在合作社园区内选址,打造民俗民宿为主题的旅游小镇。设置家庭小作坊,挖掘农村历史传统文化,让民间的小磨豆腐、豆饼、麻油、香醋、粉丝等制作技艺在作坊里展示。 作坊外面,集中连片的稻田,风吹稻浪,稻香阵阵,城里人到这儿休假游玩,别有趣味!他转身问记者:“那时的乡村既惬意又诗意,您是不是也愿意多来走走?” 制图: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28日 18 版) (责编:杨曦、付长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