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国内新闻 >

回乡之路越走越宽(落实在基层·聚焦引才用才)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要求搭建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平台。

  近年来,一些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求贤若渴,如何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人才引进以后,如何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近日,记者来到西藏、四川、山东等地进行采访。

    

  立足特色优势产业

  90后大学生邓小燕以合作社模式,回乡打造稻米品牌,带动种植户364户致富

  “跳出农门又回农门,能创出一番名堂吗?”

  2015年,在广东工作的90后大学生邓小燕返回家乡——四川广元剑阁县东宝镇西阳村时,心里还有些忐忑。但一想起东宝镇党委书记王清平的承诺,又踏实了不少。

  “县里每年都在返乡创业的配套上投入上千万元,有专门的返乡创业专项基金和贷款担保基金,你若能回来,只管放开手脚干。”剑阁县是贫困县,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缺少致富带头人。王清平情急之中,挨个联系本镇在外务工的大学毕业生。

  在广东从事农村污水处理的邓小燕便是其中一位。“咱们东宝镇碧水蓝天,但如果没有你们这些文化人引路,啥时候能富?”王清平一番苦劝,终于让邓小燕动了心。

  刚回村不久,邓小燕望着一亩亩金黄的稻田,想出了点子。她立马发动村民尝试用省农科院选育的水稻良种,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女娃娃不懂农活,还想指挥我们种地?”村民们的质疑,让邓小燕打起了退堂鼓,加上资金困难,她考虑继续回广东打工。

  眼看好不容易请回的年轻人要走,镇上一边为她协调贷款担保基金,争取了20万元的无息担保,一边发动镇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一些村民总算同意小面积尝试——2016年,全村初次试种了100亩良种水稻。

  选地,选种,育秧……“幸亏县里有送农技下乡活动,县农业局的专家在田里教学,我就现学现卖。”邓小燕从零学起,学会后,再通过农民夜校传授给村民们。

  当年秋天,村里的新米总算如期上市了。“每公斤卖到了12元,品相好的能卖到30多元!”尝到甜头的邓小燕注册了“东宝贡米”商标,很多村民也主动要求参与进来。

  为让引来的人才留得住,剑阁县出台人才引进办法,提高待遇,并提供优惠政策。县里金融机构扩大了对邓小燕的贷款规模,帮助她以合作社的模式统一生产,使“东宝贡米”种植规模扩大到1000余亩,带动种植户364户,其中68户是贫困户。

  “我们计划在成都开设50家‘城市打米坊’,让城里人体验现场打谷、碾米的过程。”邓小燕告诉记者,最近,县里鼓励创业的一笔贴息贷款到位了,她计划利用村里的生态优势,建设4平方公里的山水景观,让游客既可以湖中荡舟,又能观赏千亩贡米梯田,领略农耕文化之美。

  依托本地自然资源

  于景堂带着自己培育的玫瑰品种回到家乡,与老乡建起玫瑰谷,发展旅游业

  人才,是薄刚最常挂在嘴边的两个字。

  自从2015年到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担任副书记,随后升任镇长、镇委书记,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薄刚有着越来越深的体会。

  皇城镇是个农业大镇,财政并不宽裕,百姓大多以种植大棚蔬菜为生。为了引入更多产业项目,薄刚一直在东奔西走。

  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止这些。有的“软弱涣散村”缺少合格的带头人,发展缓慢。有的村常年“脏乱差”,镇上想扶持,却又无处下手。

  “引入能干事的人才,往往能带来好项目,更能带村民走向富裕。”薄刚说,“给人才安心创业的环境,这是他们能否扎根基层一线的关键因素。”薄刚在皇城镇的4年多时间,参与和见证了皇城镇人返乡创业的多个项目。

  山东林森生物公司创始人于景堂是地地道道的皇城镇人,淄河就从他家村口流过。事业有成的他不止一次梦想回家创业,却苦于没有项目。2015年,皇城镇的干部找到了他,“就在你村口的淄河滩,我们准备修路、搞绿化,把全镇的农业和旅游结合起来。”原来,经过多年治理,老家那条河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了国家水利风景区。皇城镇干部的热忱、支持,环境的改善,让于景堂看到了机会,最终带着自己培育的玫瑰品种回到家乡,与皇城镇干部百姓一起,着手建起了玫瑰谷,发展旅游业。

  同样因人才而改变的,还有皇城镇的皇城村。薄刚记得,曾经邻村道路环境早已硬化、绿化,皇城村却还是车过一阵土、雨后一脚泥,垃圾坑好几个,气味难闻。后来,在镇党委的支持下,在外经营物流公司的陈良英被动员回来参加党支部改选。薄刚说,陈良英把在外创业的劲头和管理经验带回村,迅速扭转了全村的面貌和风气。镇党委在这个过程中,在资金、项目、安抚百姓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如今的皇城村,成了邻村羡慕的对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