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人民铁道报社毕锋:三个难忘的采访故事(2)

  第二天一大早就出发了,寒风刺骨。一路上,看到有的民房坍塌,有的设备受损,但不见一个人影,也没有其他车辆。过了昆仑山隧道,三条横穿公路的大裂缝出现在眼前,其中两条有30多厘米宽,往下看,深不见底,两端向群山延伸,望不到头。

  在距离大裂缝只有1000多米的项目部里,总算找到三个人,他们穿着军大衣,戴着厚棉帽子,裹得严严实实。见到我们,大吃一惊,“都往下跑,你们怎么还上来了?”这里是重灾区,不仅驻地围墙倒了、水泥库倒了、汽车库倒了,而且职工住房也倒了,暖气管都震坏了。他们指着地上的裂缝说,当时跟打雷一样,声音可大了,人都被震得站不住,只能趴在地上。当晚,他们就利用一切运输工具,把人撤到160公里以外的格尔木市区,甚至连推土机的车斗里也站满了人。他们说,就在我们到达前半个小时还明显感到余震。

  看完现场,对灾情就心中有数了,但回到格尔木时已近半夜,我连夜赶写稿子,精选照片,发到报社。

  第三个是关于职业思考的。

  新闻的源泉在基层,新闻的富矿在一线,新闻的活力在现场,对于铁路记者来说,哪里有铁路,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铁路修到哪里,我们就走到哪里。好记者,永远在路上。

毕锋(中)在漠河采访我国铁路最北端的工务职工。

  前几年,我又带队采访我国铁路东南西北四极。

  我们每个季度走一个极点:最冷的三九天,到零下40多度的漠河;最热的三伏天,到海南三亚,体验最南端50多度高温下的渡轮机舱工作;风沙最大时,到距离最远的西极喀什;春水泱泱时,到东极抚远,探访铁路人迎接第一缕阳光的梦想。

  历时一年多,行程5万里。推出的4个大联版,汇聚了记者用心采写拍摄的近百件图文作品,把一线最美的风景、最感人的故事呈现给了广大读者。

  至今脑海里还记得,在大兴安岭深处,有间五六平米的小屋,里面除了简陋的土炕,还有张破旧桌子,我国铁路最北“看山工”计文革就住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通电,不通水,连吃喝用的水都是从河里凿来冰块煮开的。我们问老计,“一个人常年在这里,非常寂寞吧?”他却说喜欢这片森林,让人心里很安静。在零下40多度的山坡上,记者的相机冻得罢工了,水笔冻得写不出字来,口罩上眉毛上都凝着白霜,老计却满怀深情地朗诵自己写的诗。

  老计的故事刊发后,吸引了多家中央媒体记者去采访,还被选入北京2012年语文高考作文题。

  老计们那种铁路情怀和职业情操,让记者们深受鼓舞。大家感到,不只是采访他们,更多是被他们所感染、所教育。所以说,“脚力”所至,眼力所及,对“脑力”是一种丰富,对“笔力”也是一种提升。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