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报李喜翠:在增强四力中寻找成长之路(2)
时间:2019-07-11 04:2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细雨成阴 点击:次
在陕西渭北高原南麓的漆水河流域,千年不熄的火炉映红了一方神奇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窑工们用饱满的生命激情,将平凡的泥土通过烈火的锻炼,升华为一个个艺术作品。这个地方便是耀州,这里有着享誉世界的名窑——耀州窑。 参加调研培训活动的夜班编辑们在陈炉古镇调研。 陈炉古镇对原有的资源优势进行合理的继承、创新与开发,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保留了浓浓的乡愁。在探寻耀州窑“今生”的过程中,我和几位同行遇到了一位当地人。“大姐,你一年的收入有多少?”“一年收入有4万多呢!”还没等记者继续问下去,大姐又补充了一句,“是人均收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大姐眼神流露出了自信,声音也充满了底气,“我们的瓷器特别好卖,收入也提高了,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 不断增强“四力”,寻找新媒体记者成长之路 调研活动虽只有短短一周,却让我收获满满。 新闻是走出来的。如果这一次我没有走进陕西,就不会跳出网络的介绍,找到更鲜活的新闻素材。走,让我离开了冷冰冰的电脑屏幕,听到了群众发自肺腑的声音。走,让我明白,无论科技有多先进,互联网有多普及,它都无法代替我们到新闻一线中去,无法替代我们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只有自己身历其境,才能看到事物最真实的样子,写出最真实的东西。 虽然自己外出采访写稿的机会不多,但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依然很重要。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哪些信息可以用可以深挖,哪些信息藏有“雷”,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发现新闻、判断新闻的能力。在耀州的城区,中国建设报的资深记者龚后雨找到一个好的新闻点。他走进居民安置房,观察居民的生活状态,与居民深入交流,对当地部门进行了采访,写出了《百姓安居就是我们的初心》这样自带“露珠”的新闻作品。每一次与同行的交流和比较,都能让我们这些新媒体采编人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综合业务素质。 脚力、眼力、脑力,最终都反映在笔力上。脚力是否走得好,眼力是否到位,脑力是否发挥得充分,都将通过笔力呈现出来。这一次的培训,在众多夜班编辑、新媒体记者身上,我学到了许多新闻报道的技巧。夜班编辑们发布的稿件以观察为主,他们善于挖掘基层生动的故事,善于在稿件中结合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时代背景,写出的文章更具深度性。而不少新媒体记者发布的稿件则是以VLOG(视频博客)为主,这种报道方式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两种报道方式各有特点,看完每位记者发出的报道后,让我有了学习的紧迫感,默默激励自己一定要将“笔力”练好。 作为一名新媒体记者,践行“四力”需要去努力掌握新的知识、熟悉新的领域、开拓新视野;要积极深入乡村、社区,深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在基层一线增进人民情怀、提升素质本领。在将来,我会努力采写更多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佳作,早日让自己成为一个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闻工作者。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