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国内新闻 >

为什么乒乓球能成轩辕传奇声望坐标为中国“国球”?(3)

中、美乒乓球运动员友谊比赛结束后,丁西林和有关方面负责人陪同斯廷霍文团长走下主席台,和两国运动员合影。新华社记者摄(刊发于《人民日报》1971年4月14日第6版)

“小球转动大球”,在中国体育外交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乒乓外交”的深远意义影响至今。

今年6月,二十国集团大阪峰会因中美元首会晤备受瞩目。“48年前,也就是1971年,就在离这里100多公里的名古屋,参加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中美乒乓球运动员进行了友好互动……”习近平主席由中美“乒乓外交”的小故事开场,讲述“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大道理。

在中美“乒乓外交”48周年之际,应美国奥委会和美国乒协的共同邀请,刘国梁率领中国乒乓球队于今年8月赴美,与美国国家乒乓球队进行了共同训练。这是“乒乓外交”的延续,对此,刘国梁表示:“体育的贡献不仅仅是在球场上,中美乒乓外交如今已经48周年了,两国几代乒乓人共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美乒乓外交文化一定会代代传承下去。”

老少皆宜 打乒乓球成为众多百姓的健身方式

刘国梁在自己的微博中透露过一组数据:中国乒乓球人口将近1亿,其中有专业选手2000人,业余体校3万人,同时,一周打两次以上、一次一小时以上的民间乒乓球爱好者多达8300余万人。可见,乒乓球运动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健康的体魄和快乐的心情,成为他们的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辽宁省鞍山市有一位人气很高的乒乓球教练,她就是马龙、李晓霞的启蒙教练石海梅。作为一名基层教练员,58岁的石海梅把乒乓球当作一生的事业。1984年,当时在鞍山市26中学当体育老师的她,利用学校闲置实验室,开始教同事的孩子打乒乓球,球台则是她和学生家长凑钱购置。后来因为场地要被征用,石海梅说服丈夫把婚房腾出来,装进了乒乓球台,白天训练、晚上当床,就这样开启了乒乓球教练生涯。多年来,从她家走出、进入专业队和大学校园的孩子不计其数,而孩子们提起石海梅都愿意称呼她为“石妈妈”。问到为什么对乒乓球如此执着,石海梅表示:“干乒乓球的人就得有毅力,很多人不理解我图什么,但我只考虑怎么让乒乓球造福大众,让想走专业的人能成为冠军,让群众因为打乒乓球找到快乐。这就是我的追求。乒乓球让我的人生更加充实。”

在鞍山,像石海梅这样的乒乓爱好者不计其数,而一年一度的“万人千台”乒乓球系列赛总能成为大家的狂欢。这项比赛历时数月,在全市各区县开展,每年都吸引上万人参赛。鞍山“全民皆乒”现象是中国大众乒乓球运动的缩影,人们对这个小圆球的喜爱也可见一斑。

来自国家电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的高树萍也是一位乒乓球痴。从小接受乒乓球训练的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走进专业队,但骨子里不服输的她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喜欢这项运动。多年坚持打球的高树萍球技高超,也因此拥有着一副好身体。据她介绍,她一周至少要打球三、四次,每个月还要去全国各地参加业余比赛,全年下来,大型比赛要打10多场,社区的小比赛更是数不过来。记者与其约采访时,高树萍正在忙碌地收拾行李,准备奔赴山东参加单位组织的比赛集训。集训是枯燥而艰苦的,可高树萍更多的是兴奋与期待,“训练就会有提高,如果能帮助单位拿下好成绩,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高树萍这样说道。

高树萍(后排中)在2017年天津全运会群众组夺冠。(图片由高树萍本人提供)

在所有比赛中,让高树萍最难以忘怀的是2017年全运会群众组比赛,那次她拿了50-59岁组女单冠军。谈及那次比赛,高树萍依然激动:“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全民健身,我们才有走上全运会舞台的机会,这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小时候练球,我就想进入专业队、登上领奖台,那次夺冠,圆了我的冠军梦。”高树萍把全运会金牌展示给记者,同时她还拿出一张自己小学时的乒乓球奖状,感叹着这么多年时代的变化发展。无论是精致的奖牌,还是发旧的奖状,一切与乒乓球有关的记忆都被高树萍完好地保存着,这个小小的圆球是她一生不可或缺的伙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