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财经要闻 >

安居古城千年文脉上流社会130608凭什么“安居”当下(2)

  “安居集龙文化、古县城文化、巴渝文化、宗教文化、书香文化、移民文化和抗战文化于一体,保存下来的湖广会馆、天后宫、齐安公所、火神庙、药王庙……是历史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来自民间的声音如出一口。

  2013年,邹贤碧被推选为安居古城文化研究会会长,如今虽“退居二线”,依然时刻关注安居古城的修缮保护情况。

  少年时,邹贤碧在安居古城学习扎龙,后出走全国,以绘画为生。2003年,邹贤碧掸去一身尘土回到家乡,自发从事起安居古城的文化研究工作。

  “安居从古至今人文荟萃,明清两代就出过6名翰林、38名进士、87个举人,他们的老宅大多保存至今。”邹贤碧介绍,此外,行游于此,与龙有关的地名、建筑、美食、民俗、技艺等比比皆是,无不述说着数不尽的千年故事。

  安居古城文化研究会,对这些传统历史文化进行挖掘梳理,定期出版旅游季刊,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安居古城》《凤舞龙蟠处》、纪实长篇小说《何日君再来》、故事集《古城旧事》等大量文集,为的就是留住千年文脉。

  安居美食相思糍粑。安居古城供图

  乡愁安居 特色民宿安放乡愁

  “如果说千年文脉是安居的底蕴,那么质朴乡愁就是她的气质。”景区负责人介绍,安居古城老街,上半城居山,下半城临江;它的布局顺山势、顺水流而成,古城外围为现代建筑,与古镇融合交错。千百年来,人们对于乡愁的追寻和守望在此寄放。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这首由周璇、邓丽君演唱过的《何日君再来》,词曲都出自从安居人刘雪庵之手。

  在华侨大学教授毛翰心里,这首歌最能代表安居的乡愁。

  在婉转歌声的浸润里,这里的管理者在古城开发中同样学会了量体裁衣——引导原住居民利用自有房屋,通过房屋租赁、合作入股等方式,在古城策划打造西南特色民宿客栈聚集群。

  安居油伞、安居老酒、安居龙绣、安居草编、安居贡米、安居红柚等30余种原住民开发的特色旅游商品,不仅让原住民留了下来,更富了起来。

  此外,当地还制定出台安居古城业态招商优惠政策和夜间营业扶持办法,引导原住居民按照业态规划就地就业创业,古城现有各类经营商铺1300余户,带动群众就业3000余人。

  随着旅游的蓬勃发展,外出的安居人陆续返乡。

  邓小军今年35岁,是安居镇玉顶村村民,高中毕业后为了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条件外出打工,先后前往北京、江苏等地,最后在云南大理打工时看到旅游产业十分火爆,便决定留在当地自主创业。

  2013年,邓小军在回乡探亲时,发现安居古城正在大力修复开发,但当地商业业态还未完善,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再加上当地招商干部的积极推介,邓小军最终决定回家乡创业。

  “我已经在安居古城内开了5家从事传统民族特色服饰、手工艺品、土特产等旅游商品的门店,并聘请了周边8名留守妇女为店员,目前月营业额超过6万元。”邓小军说,安居,城如其名,这里就是自己的心安之地,也是人们追寻和守望乡愁的安然居所。

  进化安居 跳出古城合纵连横

  目前,安居恢复、保留了打糍粑、包粽子、刻章、打爆米花等传统生活习俗,在这里,还可以看到独具安居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比如县令出巡、旱船、迎亲、金钱板、舞龙、舞狮、水云龙表演等。

  长长的古街,有民居有商铺,有酒楼有茶肆,有背上背篓往来的原住民,他们就是古城的生机所在。原汁原味的古城基调,造就了安居独一无二的古城韵味,成就了安居“活在当下”的魅力。

  “我们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景区提档升级,特别是项目建设全过程,严控天际线、山际线、水际线,推进任何项目都以保护安居山水自然肌理为前提。”铜梁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今年安居还将启用新修建的拦河大坝,能够阻挡海拔220米以下的洪水倒灌,确保古城商家、居民免受洪水威胁。

  新与旧的结合,为古老的安居带来新时代的繁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