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明星娱乐 >

影视同一IP改编孤与寂,先手很重要(2)

  2014年,时任乐视影业CEO张昭宣布进入电影“网生代”元年。“网生代”将作品视为产品,以产品经理的思维创造用户体验,打造电影产品。张昭眼中,郭敬明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产品经理。而郭敬明执导的三部《小时代》,网络评分没有一部超过5分。

  2015年11月,时任阿里影业副总裁的徐远翔提出了“IP为王,不再请编剧”的观点以及“IP+明星+概念”的票房收入公式。

  “产品经理”和“IP为王”的思维之下,每个人都想着把一个个IP项目尽快变现盈利,每个人都在问票房怎么样,没有人去问影片好不好。结果自然是一批同类型的青春题材IP改编电影项目上马,然后遭遇口碑滑铁卢。侯孝贤2015年在北师大演讲时曾痛批电影产品经理导演:“每天忙着抓各种流行元素,这次想10亿,下次想20亿。你每天盯着观众干吗?电影是关于人的,你对人彻底理解,拍出来就能打动观众。你可以成功一两次,不会永远成功。因为你不是在创作,你是在帮观众找东西凑合看。”

  3 先拍比后拍的口碑好

  先发优势一直存在 后作难以超越

  同一个IP改编,不论是先影后剧,还是先剧后影,从网络评分统计数据来看,先拍的作品普遍比后拍的作品口碑更好。例如,2016年播出的剧版《最好的我们》网络评分8.9,2019年上映的影版《最好的我们》网络评分只有5.4……基于同一个IP改编的影视作品,“先发优势”十分明显。

  郑炤魁表示,同一个IP改编的影视剧,如果前作口碑不错,后作的确很难超越,因为观众会以一个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后作。“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影视剧续集上。好莱坞的经典影片,狗尾续貂的比比皆是,续集能超越前作的非常少,《终结者》算一个吧,《银翼杀手》只能算达到了前作差不多的水平。”在他看来,虽然观众对后作的要求会更高,但无可否认前作的成功会为后作积累观众,只要创作者认真打磨内容,他的用心是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的。

  安妮宝贝的《七月与安生》先被曾国祥拍成了电影,于2016年上映,豆瓣评分7.6,周冬雨和马思纯凭借该片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七月与安生》剧版正在播出,导演崔亮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坦言,他更希望观众把剧版当做一个全新的故事去审视。“但创作者也有秉持着打造一个全新的故事的初心去创作。不能光纯粹要求观众用一个不一样的标准,宽容地看待,而我们自己创作的时候,却没有带有真正从0到1的创新意识去做,这样的话,是对别人太过于严苛,而对自己太过于放松了,其实应该反过来,当我们带着真诚的创作理念去做了这样的内容,观众是可以清晰地用这样的标准去看待你的。”但从该剧播出后几无水花,连网络评分都没有的情况来看,“创作一个新故事”没有被接受。

  4 同一年面世,剧比电影口碑好

  剧集创作空间更大 网络文学还需自我提升

  如果不考虑“先发优势”,只对比同一IP改编又在同一年上映/播出的电影和剧集,剧集的口碑评分明显要优于电影。改编自同一个IP,又在同一年上映/播出的电影和剧集,并不存在谁受谁影响的问题,为什么口碑表现会出现差异呢?

  剧评人李楠分析认为,对同一个文学IP而言,剧集和电影,谁拍得更好,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规律。首先要看原著的体量,内容体量较小的,在改编上更适合拍成电影。因为电视剧篇幅的原因,需要大量的改编和扩充,很难避免部分创作者为了充集数而注水,或者在改编过程中不按照创作规律、人物个性作为创作原则,以至于最终不仅原著粉不接受,丢掉了原著的初衷,新观众也会觉得不明所以。而对于篇幅较长的小说,可能电视剧二度改编时会更加有迹可循;而对电影来说,则需要梳理其中的结构,保留最精华的部分,并进行适度的提炼萃取。相较而言,这个维度上电影的改编难度会大于电视剧。

  崔亮表示,剧集的篇幅比较长,会更有利于创作者去塑造多元化的一面,因此针对同一个IP,改编成剧集的时候拥有更大的创作空间。“我不知道其他的改编是怎么样的,至少在《七月与安生》这部剧上,IP给予我的空间是我能够让今天的安生和七月更立体、饱满的一个前提。”崔亮也强调,不管把原著小说改编成剧集还是电影,都是一种再创作。“创作人员一定要知道哪些是可取的,哪些地方一定要下工夫去做大量的改造。只有找准了这样一个点,把握住这样一个度,这个作品才不会走上老套的翻拍之路,炒冷饭,才会常变常新。这才是创作的真谛,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模仿。”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改编之后的剧集口碑优于电影的IP绝大部分是网络文学,而不是传统文学。

(责任编辑:admin)